“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开展 寻天府之根,看“成都平原第一灶”

成都商报 2022-01-22 04:49 大字

宝墩先民用以架高烹煮食物的陶灶,被称为“成都平原第一灶”

1月21日上午,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宝墩村的宝墩遗址展馆揭开神秘面纱,“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向公众开放,在地底埋藏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为大家讲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时期——宝墩文化时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与水博弈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出土于宝墩古城遗址的“成都平原第一灶”。其外观呈直桶形,通体饰粗绳纹,内壁等距分布有7个长约7厘米的支丁,一侧有略呈半圆形灶门,高28厘米,直径30厘米,为宝墩先民用以架高烹煮食物的陶灶,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灶。

发现宝墩 古蜀先民与水博弈筑城而居

第一展厅《发现宝墩》详细地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代考古人在宝墩遗址的工作历程以及宝墩文化的确认历程。

进入第二展厅,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根出土于宝墩遗址的巨大乌木,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纵横的自然环境。

移步向前,可通过动画看见宝墩古城遗址大视野图,了解宝墩古城的发展演变历程。继续向前,玻璃屏幕上正呈现古蜀先民堆土筑城,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宝墩古城的修筑过程。

“宝墩古城的发展与修筑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发展轨迹。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选择在高地向低洼区域的过渡地带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选址理念。”“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说。

何以为食

种植稻米饲养家猪

居住在这座276万平方米的大城里,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盘,沙盘上展示了通过考古人员最近5年的发掘工作复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及不同类型的远古房屋。

那么古蜀先民又何以为食呢?“通过植物考古发现,宝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这稻米是他们自己种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2020年在宝墩遗址发现了疑似水稻田遗存,在这片遗迹,不仅发现成熟水稻的植硅体,还发现了不同成长期的水稻植硅体,这充分说明了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唐淼说。

展厅中,通过放大镜,观众可以看到4500年前的“稻米”和“粟米”,这些植物种子早已经碳化了,但是通过植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并辨认出它们。

通过植物考古还发现,在宝墩时期,除了稻谷,葡萄也是那时人们的喜爱的美食。通过动物考古则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宝墩时期的家猪骨骼。各种渔猎使用的磨制新石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可以穿越4500年,想象先民的生活。

手握权杖的神秘首领

他究竟是谁?

几千年来,在蜀地流传着蜀王的传说。2013年,在温江红桥村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宝墩文化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安睡着一位30多岁的男子,身高1.60米左右,他的左手边放着一根长约1.04米的象牙权杖,而他的身后,则放着象牙牌饰。根据这些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认为,他可能是一位部落首领,但他究竟是谁?这还是一个迄今未解的谜。

宝墩文化去哪儿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神秘金杖,和宝墩时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其间有没有渊源关系?金沙遗址发现了一只4000多年前来自良渚的玉琮,这只玉琮会不会早在宝墩时期就已经来到了蜀地,跟随先民辗转迁移?在展厅的墙壁上,留下了考古工作者心中的这些疑问,等待着未来的考古发现来解答。

“‘天府之根’意在引领我们探寻古蜀文明的起源,它从何而起,又去向何方?”唐淼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 王欢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2021年成都GDP增长8.6%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9.9%——这是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跑”出的速度。其中,高技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