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纲》作者李筠:学会好好讲道理,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华西都市报 2021-05-28 03:21 大字

李筠

《罗马史纲》

人类对历史的探究热情,不会休 止 。2021 年 5月,《西方史纲》的作者李筠,推出又一部世界史通识作品《 罗 马 史纲》,由岳麓书社与中南博集天卷策划出版。这本凝结着李筠潜心研究罗马20余年智慧的结晶之作,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李筠是中国政法 大 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 系 系 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除了在学术圈内是实力学者之外,他还善于面向大众讲历史,在互联网平台上授课,深受年轻人欢迎。有人评价,听李筠讲西方思想史,比看电影都爽。

独创学术剧场透视罗马兴衰

《罗马史纲》以时间为序,讲述罗马“王制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三个时间阶段、25个主题单元的历史事件,深入分析罗马的千年兴衰,破解西方历史上唯一的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李筠的写作风格,简洁准确,同时又坚守学术严谨性的标准。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对想要进入罗马历史、政治与思想世界的中国初学者来说,这部《罗马史纲》可能是最为通畅的大路。

与《西方史纲》相比,《罗马史纲》最大的不同是核心视角的转换:《西方史纲》关切文明的兴衰,《罗马史纲》则重在解析何为“超大规模共同体”。围绕这一政治学概念,“史纲体”写作手法将千年的罗马史作为对象展开条分缕析,不仅勾勒出罗马历史的演化逻辑,更探讨了人类政治的基本通则,有助于作为文明大国的我们,深入思考大国之义和大国之道,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理解西方问题的钥匙

李筠试图用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西方关键问题的钥匙,帮助读者剖析西方文明中永恒之城的崛起和强盛、衰败和崩溃,揭示西方与政治的大逻辑,探究人类的政治学原理。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西方文明和人类政治,轻松有趣地切入西方文明中永恒之城的崛起和强盛、衰败和崩溃,李筠决意采用“学术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呈现书中的关键场景。李筠通过扮演罗马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雷博、翟志勇、施展三位学者扮演的重要人物展开对话和辩论,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带领读者复现书中所论的关键事件。

对话

罗马为什么重要?

近日,李筠带着他的《罗马史纲》来到成都文轩BOOKS书店做读者分享会。封面新闻记者与李筠有一番面对面的独家专访。

封面新闻:跟罗马史相关的著作很多。作为当下的中国读者,今天我们能从研究罗马中学到些什么?罗马为什么重要?

李筠:在人类历史上,像罗马这样的“超大规模共同体”,是极其少见的。中国古代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种天下观,跟罗马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契合之处的。罗马的重要在于,罗马分裂之后,它的很多宝贝被各路捡走,渗入了西方世界的血脉当中。而西方世界,作为很长时间的强势文明,自然也就把这些东西撒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程度,都带着罗马文明的印记,包括中国。

简单准确地说话,

需要转换思维方式

封面新闻:有的人会说,专业学者更应该在学院里进行安静、精深的研究。如果到外面去给大众讲课,会不会影响学术的纯度?你认为将知识普及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李筠:在高校院墙里边,有一批人就专门钻研最尖端的东西,这种“炼金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还是要有另外一批人,把这个高墙里边的东西搬出来告诉大家,也是有价值的。比如,帮助提高社会普遍的历史人文素养。

封面新闻:你是大学教授,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讲课也深受欢迎,还出版了像《西方史纲》《罗马史纲》这样面对大众的历史通识作品。怎么才能做到既让普通非专业读者愿意听,听得懂,又能在学术上不至于浅陋呢?

李筠:这样一个工作其实是非常难做的。在学院里,同行之间用行话、术语,彼此是听得懂的,交流的密度就非常高。但如果是面对墙外的人,面对大众读者,你就不能过多依赖专业的学术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简单、准确地说话。而且,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语言方式的转换,还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这是一种特殊的本领。需要刻意去掌握。

训练思考能力,

能切实减轻精神痛苦

封面新闻:读了你的书,除了内容好之外,会发现书中的逻辑很清晰,概念很明确。这是很珍贵的品质。现在经常有人在网上辩论,概念偷换了都不自知。如果一个人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该怎么做?

李筠:逻辑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在大学里都学过形式逻辑。但是大部分人,毕业了也就扔掉了,没有把它用到我们平日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其实,学会好好讲道理,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好好讲道理”的反义词就是“急于、忙着表态”。一些人遇到一个事情,马上反应就是:这个事还用说吗?肯定咋咋咋。非常快地就能够下结论,找到自己的立场,然后就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样一个简明快易的方式,其实并不是我们形成良好公共精神生活的好方式。所谓讲道理,一定不要忙着表态。要在一种交互的过程当中,试图去理解对方的道理,然后我们共同抵达认同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所有的道理,在我们之间凝结下来,这是真道理。很多人有很多知识,但是只有在“尊重逻辑”的前提下,知识才能被正常使用,才能变成你的营养。一个蛮横霸道的人,可能读很多书,但知识在他手里边,就会变成棒槌。

封面新闻:多阅读,训练思考能力,用通俗的话来说,最直接的好处是什么?

李筠:思维训练的程度跟反思的能力成正比。掌握反思能力,会切实帮助到你减轻精神的痛苦。有的人感到精神困惑,但他连自己到底为啥困惑,困惑点在哪都搞不清楚。如果多阅读,训练思考能力,你就多一些有效方法来帮助自己。不管是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都会有非常独门的武器来帮助你,至少能减轻这种困惑。

封面新闻: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有一种断裂感,全球化有倒退的趋势。作为研究历史的学者,会不会帮助到你形成更有穿透的长远的眼光?

李筠: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直都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进程。总体来说,全球化还是会继续向前走的。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把判断的视野放得很宽。不是以10年一个单位,而是100年甚至1000年。这样一来,在面对当下某件事,心胸就会豁达得多。有一句话叫,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历史上都发生过。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成都中考生高考生:爱心出租车 免费送考可预约了

成都出租车爱心送考服务启动仪式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即将来临,5月27日,四川长江出租汽车公司、成都联众出租汽车公司...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