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老街老巷里的 北门文化往事

成都商报 2021-03-14 00:51 大字

探寻路线:张家巷——西马道街——文殊院街——西珠市街——正通顺街

探寻时长:体验深度不同,半天到一天不等

Tips:此次点位相对集中,不建议开车或坐车,一定要步行!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成都的北门,你会用什么?闲适、繁盛、烟火气、历史底蕴……我想,这些词都有可能出现。

北门曾长期作为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富贵之人聚集、商贾繁盛、车水马龙之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成都火车站,即现在成都人常说的火车北站就选址北门,曾是成都人出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此可见北门当年在成都的重要地位。

如今,时过境迁,北门虽不及往日繁华,可依旧保有坚实的风骨,这种深厚的积淀,弥足珍贵。现在就想带探寻岁月封尘之下,北门真实可爱的样子。

听寂静无声,看人间喧嚷

张家巷: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张家巷还藏着一座百年天主教堂,且至今仍在使用。它位于张家巷小学旁边,穿过旁边一条隐蔽的小巷,转弯就能看到一座颇有年代感的雕花铁门。从铁门进去,一座色彩明亮的天主教堂便映入眼帘。

查阅资料后得知,这里原来是法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1945年,法国驻成都领事署在张家巷39号正式设立,1949年改为“法国领事馆成都办事处”。在馆址范围,还相继建起了天主堂、修女院、福音堂、教会医院。1950年,法国人走后,留下的馆舍及附属物品,由现在的华西集团全盘接收。

但张家巷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还属工人村露天菜市场,据称这也是成都市区几个最大的菜市场之一。住在附近的很多老成都都喜欢到这里买菜,因为物美价廉,一箱伊利有机奶要比超市便宜20块钱。

工人村原来的住户大多是建筑公司的职工,所以叫工人村。菜场和小区已几乎融为一体,绿树掩映下的红砖墙之下,大大小小的摊摊摆满了整条街道,人来人往,具有浓浓的烟火气。

偏居一隅,作证历史风云

西马道街:

从张家巷出来,沿着河边一直往西走,走到万福桥东侧,就来到西马道街。马道在古代是专供士兵练习骑射的道路,清初,成都城一共有六条专门的马道,这是其中一条。西马道街很窄,也很短,这里有一座挺有意思的道观——古娘娘庙。

古娘娘庙原名广生宫,是成都市区除青羊宫外的第二处道观,始建于蜀汉时期,起初是刘备家族的太庙。

魏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依大夫谯周之策,下令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一心救国,却又难为不孝之举,愤而在太庙哭祀祖宗,王妃崔娘娘及其子女殉节于此, 北地王刘谌来到祖父昭烈帝(惠陵)前,以人头为祭,而后拔剑自刎,以死殉国。后来,人们在供奉纪念王妃崔娘娘时,形成了三月三“送娘娘出嫁”的习俗, 由此古娘娘庙得名。

2016年我们曾来过古娘娘庙,那时门口尽是茶客,4块钱就能喝一杯茶,6块钱就能进去吃顿斋饭,不晓得现在涨价没有。

文殊院街:一寺一坊,看尽众生

与古娘娘庙一墙之隔,即是成都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文殊院。这是一座只要提起,就令成都人心生敬畏、点头称是的佛家圣地。

据史料记载,古成都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大小庙宇,一街一庙,甚至一街两庙,香火鼎盛由此可见一斑。而今绝大多数庙宇虽已不复存在,但留存下来的绝对都是璀璨精品。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文殊院就属其一。

周末来文殊院旁边茶馆喝茶的茶客不少。老成都人喜欢没事的时候到茶馆喝茶,有事也愿意约在茶馆谈。来玩的游客自然要学着成都人的样子,深度体验一番老成都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看着卖毛豆花生、冰粉凉面、掏耳朵擦皮鞋的小贩穿梭其间,不禁感叹,冷暖自知味,无茶不成都!而每年腊八节施粥,也已成了文殊院的一项传统

文殊院出来就是文殊坊。文殊坊有很多成都人喜欢的美食,像洞子口张凉粉、严太婆锅盔,包括80岁高龄还在做一碗好面的“谭素面”都位于此。作为外地游客,你如果来玩,这三样一定要尝尝。

西珠市街:小街也有“大”故事

文殊坊出来往北走100多米,就到了西珠市街。你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听起来高大上的“西珠市街”,最开始竟被老百姓称为“猪屎街”,原因是这里曾是生意兴隆的猪市,自然遍地猪粪。在成都,像这样被巧妙改名的街道还有很多,像监墙街改为千祥街,刀子巷改为多子巷,下半节巷改为竹叶巷。

西珠市街有一个颇值得一去的地方——刘存厚公馆。公馆保存完好,是成都近代著名建筑之一。刘存厚,这位戎马一生的民国将领,有人揣测他将公馆修得离文殊院如此之近,是为寻求佛祖庇护。实际上,这座公馆并非刘存厚所修,在他之前,这里曾是德国驻成都领事署的办公地。

因为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德国驻成都领事没有真正任命,但那时已经到成都的德国领事弗瑞兹·魏司和夫人因为喜爱成都的风情,选择留在了这里。弗瑞兹·魏司夫妇住了3年时间,期间拍了很多成都山水人文的老照片,后来都收录在《巴蜀老照片》里。

据称这是一栋保存非常完好的民国时期的两层小楼。

正通顺街:找寻巴金童年的足迹

从西珠市街出来,穿过北大街往南,与东珠市街一街之隔就到了正通顺街。提到这条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说这里是当代文学大家巴金从小生活的地方,小说《家》的原型所在地,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

巴金原名李尧棠,他出生和生活在正通顺街98号一座大院子里。“门前台阶下一对大石缸,门口一条包铁皮的木门槛,两头各有一只石狮子,屋檐下一对红纸大灯笼,门墙上一副红底黑字的木对联。”这是当年巴金记忆里的故居样子,只是这座院子如今已不复存在,只留有一面墙,墙上有着巴金浮雕和“巴金故居”的一段说明。

正通顺街街边有口非常有名的双眼井,巴金说只要双眼井在,他就能找到童年的足迹。如今双眼井依旧在,你会有心去找寻巴金童年的足迹吗?

文/图:漫成都 线路顾问:冯晖

新闻推荐

乡村坝坝电影

去年春节在成都,吃罢晚饭没事,儿子提议去看一场电影,说是3D的,立体感很强,我应允。住处离影院不远,在一家大型商场五楼。不一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