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500公里+成都轨道在超大规模线网格局中寻找跃升新机遇

成都日报 2020-12-18 01:32 大字

TOD项目实景

8号线一期芳草街站

2020年对于成都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成都轨道交通开建15周年,运营10周年。

今天,随着五条新线的集中开通,成都轨道交通将实现“开通里程达到500公里+”的既定目标,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至此,成都成为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

新时代,新担当。

在大国崛起的“中国叙事”中,在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成都已进入用世界城市体系标定成长坐标、用市民美好生活向往擘画发展蓝图的全新阶段。

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回望,为了更好地笃行;我们展望,以实干共赢未来。

轨道之变

从0开始,到500公里+,数据背后,是成都轨道交通始于远见的勠力耕耘;数据呈现的,是成于实干的不断变化——

▲线网规划不断优化

对于城市交通出行模式规划,成都提出,在未来将实现“778”——即机动车占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

基于此,成都市于2016年11月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该版线网规划全域覆盖,充分体现了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

2017年,成都提出“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格局。迎接千年之变,配合新的城市定位和总体规划,根据“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成都既有线网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完善。

成都还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三铁融合”工程,编制了《成都市三铁融合总体方案》。

2020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市提出规划建设成资S3线、成德S11线、成眉S5线等市域铁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交通圈”。

▲建设速度不断刷新

2017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成都轨道建设安上“加速器”,建设速度不断刷新,2020年,更是达到了430公里,再次刷新全国城市地铁建设之最。

▲开通线路密织成网

2010年9月27日,中国西部首条地铁线路——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开通,成都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

2012年9月16日,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成都地铁搭建起“十”字骨架。

2016年7月31日,3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成都地铁“米”字骨架形成……

2019年,成都地铁累计客运量约14亿乘次,日均客运量383.40万乘次,单日最高客运量525.60万乘次。

2020年12月18日,成都开通5条线路7个项目,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成都地铁正式进入大线网运营时代。

▲不断为城市创造多元价值

成都轨道开建15年来,一直以“城市发展主动脉、轨道交通新典范”为企业发展理念,在轨道交通发展中传承天府文化、凝练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不断丰富“成都地铁”这一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为成都城市品牌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车站设计装修中,融入天府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实表达,力主推行“一线一景”为原则的车站装修风格,深入回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源流,通过重点车站,表达城市文化、历史的沉淀。

进行主题列车打造,把交通工具、消费场景、人文浸润融于一体,让人文环境影响每一位乘客,让城市文明随列车穿梭流动。

▲以综合开发赋能城市发展

2017年,成都作出实施TOD综合开发作为引领城市格局发展和重塑经济地理作用的重要手段。

TOD综合开发通过强化站点能级及功能融合聚集,推动城市发展要素的合理聚集与重新分配,实现发挥重塑经济地理和支撑空间结构转变的重要作用,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打造有效的支撑驱动。

TOD综合开发倡导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进行片区一体开发,打造融合多元城市功能的公园社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以“聚人”促进“兴业”,形成产业发展动力,支撑建设形成功能融合、链条完善、宜业宜商的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轨道站点进行复合化功能布局、立体化商业开发、高品质空间打造与精细化业态植入,营造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

城市之变

轨道交通的一系列变化,给城市带来深刻巨变——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成都轨道交通线网日益完善、通达度逐渐优化,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愿意选择地铁出行。

成都地铁“绿色出行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累计客运量约14亿乘次,日均客运量383.41万乘次,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50%。

▲绿色出行让城市更加低碳环保

“2019成都公共交通大数据报告”显示,成都每天使用天府通产品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达546万,相当于每日减少130万辆私家车出行量。从全年来看,减少碳排放量约12.5万吨,相当于683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或4.6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而其中,轨道交通是当仁不让的“主力”。

▲引领城市发展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成都建成区面积的增长速度,与地铁的快速延伸无缝对接。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扩大的同时,成都的“城市边界”也在不断扩大。从成都地铁1号线连通南北开始,城市历史上“摊大饼”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随着多条线路陆续开通,“多中心”的格局更加明朗,在纾解城市已有结构性矛盾的同时,更进一步扩展了城市空间。

▲改变城市形态

一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就是一个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社区。成都轨道TOD项目围绕“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社区”的愿景,按照“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实施”的原则,对标国际一流,开展了TOD综合开发的策划规划设计工作。TOD综合开发依托轨道交通的流量吸引优势,带动人流聚集;通过强化站点能级及功能融合聚集,推动城市发展要素的合理聚集与重新分配,实现发挥重塑经济地理和支撑空间结构转变的重要作用,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成有效的支撑驱动。

未来之变

那么,500公里+之后,成都轨道交通又将有哪些未来谋划?

▲牵紧“牛鼻子”,把科学规划作为高质量运营的逻辑起点。

以关键领域为切入点,全面开展科学规划、精准规划,确保在线网规划阶段,实现运营需求的满覆盖。

着眼出行结构“均衡性”问题,科学量化出行总规模,提出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结构,并根据成都市各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精准化布局线网,实现整个线网客流结构的均衡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切实提升交通协同效能。

着眼轨道网络“融合性”问题,持续推动“三铁融合”;依托于客流OD的科学分析,精准确定线网换乘节点,在换乘站建设过程中提前预留远期线路接入条件、换乘通道,最大限度避免乘客长距离、无效换乘,通过科学规划切实增强客流疏解效果。

着眼运营保障“时效性”问题,以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在线网规划时统筹确定车辆基地、应急保障基地和控制中心等布局。

着眼规划实施“阶段性”问题,科学把握规划建设时序,处理好轻重缓急,力求线网规划方向、密度和覆盖面均契合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确保各阶段运营线网总体客流强度稳步提升,各线路客流均衡分布,通过科学规划切实保障线网运营效率。

▲立起“硬标尺”,把乘客优先作为高质量运营的根本遵循。

创新“运营前置”模式,一体化推进规建运管。

在项目准备、工程建设、新线筹备阶段,运营单位全面介入,坚持运营关键系统自主建设,形成以运营为导向的新线建设工作机制。倡导“以客为尊”理念,全方位彰显人文关怀。在满足出行需求中赢得信赖,在丰富乘车体验中增进感情,在密切交流互动中收获口碑。

▲开启“加速器”,把智慧运营作为高质量运营的有效路径,搭建智慧化信息支撑体系。

按照“同规划、同标准、同设计、同建设、同运维”的原则,形成“一中心、三体系、五平台”的系统架构。创新智慧化客运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智慧车站建设试点、构建客运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中西部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加快推动客运服务智慧化。健全智慧化设备维保体系,以智能检测监测为主要抓手,智能分析为依托,智能管理为导向,着力构建业务智能联动、资源智能配置、决策智能支持的运营保障体系,提升设备本质安全。

▲用好“金钥匙”,把轨道经济作为高质量运营的动力引擎。

紧扣打造“一流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战略目标,加快在“轨道+”方向的资本布局,以“轨道+物业”反哺轨道运营、以“轨道+商业”挖潜线网经济、以“轨道+产业”延伸价值链条,充分发挥轨道经济“金钥匙”作用,强力开掘超大线网下轨道交通经济潜力和附加值,将人流、信息流高效转化为资金流、财富流,为线网运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21世纪20年代的开篇之年,在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成都轨道将继续以实干书写时代叙事,与城市、与乘客,共同见证梦想花开。

供图 成都轨道集团

新闻推荐

做平凡事也可以当“英雄哥”——记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五津派出所社区民警杨英华

杨英华在辖区内向社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本报记者曾昌文见习记者朱佳琦文/图杨英华,人送外号“英雄哥”。自1997年警校...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