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生活性服务业 保障人民美好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远洋太古里从“人、场、货”三个层面开展精准防控,维持商场营业,保持有序运转。截至目前,成都远洋太古里95.6%(超过280家)的商铺已正常营业,客流已恢复到日均3万人次左右。本报摄影部供图
毛中根 谢迟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产生了不小冲击,生活性服务业在成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所受冲击比较明显。疫情时期稳定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民生消费。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生活性服务业稳定有序发展理应得到重视。
生活性服务业有其特殊性
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吸纳性较强。生活性服务消费常常具有交互性。生活性服务的消费过程也是服务的生产过程。某些生活性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具有互补性。生活性服务业具有流动性。
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吸纳性较强。生活性服务业相较于农业部门不需要农地、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相较于工业部门较少需要专业性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技能,且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吸纳力强。数量庞大的生活性服务业从业群体受疫情冲击会对社会整体就业水平产生很大影响。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6.1:27.6:46.3,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达3.59亿。
生活性服务消费常常具有交互性。其消费对象常常作为一种活动体现出来,往往伴随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行为,增加消费者之间疫情传播的风险。例如电影话剧、文艺演出业等集聚性的现场活动相关行业受疫情影响特别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中国电信研究院灯塔大数据显示,同比去年(大年三十至正月二十六)中国电影票房损失达113亿元。
生活性服务的消费过程也是服务的生产过程。供给与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的这一特点不可避免地将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同一时空中,大大增加了疫情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传播的可能性。例如美容、美发等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混合的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
某些生活性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具有互补性。旅游业涉及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消费往往也带动人们线下零售等其他实物消费行为,呈现互补性,这种“捆绑”式的消费形式使得生活性服务消费的交互性进一步增强,有可能加速疫情传播,因此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生活性服务业具有流动性。一般来说,行业与人口流动关系越大,该行业所受影响也越大。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与人口流动关系较小,受影响就小一些,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流动关系密切,受影响就更为明显。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出行人数为1.52亿人次,同比降低63.9%。
成都生活性服务业向好趋势没变
成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居民生活性服务消费需求在疫情后有望得到补偿性释放。疫情倒逼信息消费快速发展。
此次疫情对成都生活性服务业的冲击虽然较大,但从长期来看,不会改变成都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原因如下:
第一,成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一是成都市场潜力巨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弹性小,成都有超过1600万常住人口,市场需求基数大,刚性需求强。2019年,成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878元和24357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0.0%,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二是政府重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成都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着力打造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被摆在突出位置;三是成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成都大力提升“成都服务”品质,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4%。熊猫文化、天府文化、金沙文化、蜀汉文化等文化标签,宽窄巷子、锦里、老茶馆等地域标签的衍生品创新已经成为响亮的品牌。
第二,居民生活性服务消费需求在疫情后有望得到补偿性释放。经验表明,有时令属性的居民生活性服务消费不可避免受到较大冲击。例如,春节假期百货商场节日礼节性消费受到较大冲击,春熙路—太古里等商圈冬春季服饰消费受到较大影响,西岭雪山冬季冰雪休闲消费等季节性服务消费关停。然而,还有一部分居民生活消费在疫情结束后将得到补偿性释放。从关联性反应看,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普遍要比制造业短,生活性服务业最终需求的收缩变化要比制造业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收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小得多。疫情结束后人们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有望快速上升,由此对冲疫情的冲击。也有可能带来特定行业爆发式增长。例如,疫情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洗手机、除菌拖把、除菌洗碗机等与卫生健康相关的日用品和家电消费得到快速增长,健康保险消费可能迎来高点。
第三,疫情倒逼信息消费快速发展。疫情让人们无法通过面对面传统模式进行消费,但生活性服务业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突破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的产业特征,催生“宅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一是无接触性服务消费迅速推广。疫情推动网上问诊快速增长,四川省人民医院除夕夜开通网上“发热门诊”服务,截至2月21日网上问诊量超过上万人次;二是线上消费得以普及。受疫情影响,线下用户向线上转移,电商特别是提供及时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订单量剧增,美团《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显示食材类商品外卖平台的平均销量环比增幅达200%、购买非餐饮类商品的平均客单价增长80.7%。“社区拼团”等新服务逐渐发展起来;三是视频直播消费迅猛增长。疫情期间电商视频直播成为链接“暂停营业”的商家与“足不出户”的消费者的新纽带。
积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差异化防控,精准复工复产。灵活安排用工政策,帮助员工返岗就业。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减轻企业运营负担。保障消费者健康消费,消除消费者疑虑。寻找消费新动能,催生消费新业态。
差异化防控,精准复工复产。坚持“抓大稳小”,明确生活性服务类企业和商家复工复产标准,分区分级科学评估复工复产风险,有序安排恢复经营。根据疫情动态调整客运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加密客运巴士、铁路班次,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有序恢复停飞航线。优先安排户外空旷景区、绿道和公园的开放,积极推动临街店铺开业,逐步延长商场、超市、汽修等生活服务性行业营业时间,推动夜间消费发展。
灵活安排用工政策,帮助员工返岗就业。鼓励企业和员工协商调剂安排本年度的法定节假日和年假,保证企业复工复产后员工工时稳定。调查统计企业行业用工种类数量缺口,拟定用工缺口清单,向全社会发布人才征集令,通过直播平台、微信、网站等开展网络招聘,采用包车、包列、包机等方式帮助企业员工返蓉工作。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共享员工”模式,提倡企业间人力资源整合利用。鼓励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投资创业,接纳失业人员。
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减轻企业运营负担。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采取简化授信流程、专项贷款、提高授信额度、降低利率等方式精准支持社会急需的生活性服务类企业运营。对于因疫情导致还款困难的企业给予展期、续贷或降免息等金融帮扶。通过减免相关企业税费、适当补贴和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等财政税收手段,重点缓解生活性服务类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
保障消费者健康消费,消除消费者疑虑。确保消费者在营业场所消费的安全性,督导企业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机制,复工复产前检查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培训推动从业人员有效掌握健康卫生知识。加大生活性服务业经营场所疫情信息的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餐饮、理发等行业实施线上预约服务,管控景区人员流量,使消费者放心安心消费。
寻找消费新动能,催生消费新业态。积极开展消费促进专项活动,对特定人群适当发放定向消费券。顺势推动科教文卫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化水准的医疗、康养、教育、休闲、住宿等消费服务中心。鼓励商家转换升级经营模式,开展线上业务。加强5G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扶持互联网医疗、智慧康养、网络社交、远程教育、视频直播等新兴消费业态。
(作者:毛中根,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谢迟,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闻推荐
成都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查房迈克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3月1日,成都市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的迈克生物新型冠状病...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