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放笙歌喧紫陌 诚邀佳客吟成都 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城市音乐厅盛大开幕

华西都市报 2019-09-07 02:01 大字

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城市音乐厅盛大开幕 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

车延高

李元胜

诗人刘红立重回小学校园。

诗歌是一座城市最美的语言。9月6日晚,一场名为“诗歌·天府·世界交响音乐咏颂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恢弘上演,由此正式拉开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大幕。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主办,五粮液集团、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共同承办。活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邀请中外近百名诗人齐聚成都,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交流互动。

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席吉狄马加,做了名为《诗歌:拒绝一切心灵的边界》的致辞演讲。吉狄马加高屋建瓴,阐述了对当今世界冲突与和平态势的看法。他认为,要回答“世界正面临更为突出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个地球上人的责任。他还特别阐述了诗歌的存在和延续,“是人类和这个地球上一切伟大的文明能通向明天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在延续前两届开幕式特色和亮点的基础上,首次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开幕式以“诗歌·天府·世界”为主题,融合交响音乐、民乐、朗诵、舞蹈、歌唱、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营造出雅致、唯美、震撼的音舞诗画情景。从《向世界致敬》说起,从“南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天府之美”,到“一带一路文化繁荣——自强共荣”,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希望”,三个篇章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国际化的视野、国际流行的表现手段和舞台元素,打造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杜甫《江畔独自寻花》《水槛遣心》,刘禹锡《浪淘沙》、陆游《梅花绝句》、张籍《成都曲》,惠特曼的《向世界致敬》(节选)、黄庭坚的《安乐泉颂》、波兰诗人米沃什《礼物》、艾青《光的赞歌》(节选)、吉狄马加《感恩大地》、叶延滨《爱情是里尔克的豹》、普希金《纪念碑》、聂鲁达《爱的十四行》、西班牙埃利蒂斯《我永远忠于那亲爱的名字……》古今中外二十余首经典诗歌,或被专业朗诵者,或者被诗人自己轮番上台诵读。歌手马薇演唱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场贯穿四川交响乐团带来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三乐章》,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圣桑《动物狂欢节》之《大象》《天鹅》等经典音乐作品,以及天姿国乐带来的民乐演奏《十面埋伏》,舞蹈《丝路赞歌》。精彩纷呈的演出,让初秋的成都,进入一个多媒介的诗意海洋。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实习生 张谌

名家观点

吉狄马加呼吁用诗歌缔造美好未来

当下正在进行的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组委会邀请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诗人,其中十多位是世界诗歌运动联盟发起人。为此,主办方特别举办世界诗歌运动联盟圆桌会议,希望通过世界诗歌运动联盟的协调,更好地与成都国际诗歌周形成互动。9月5日晚,来自哥伦比亚、土耳其、智利、古巴、尼泊尔、加拿大、尼日利亚、巴拿马、美国、瑞典、葡萄牙等国家的诗人,在中国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主持下,举行了圆桌座谈研讨会。

吉狄马加在开场发言中说,世界诗歌运动的总部在哥伦比亚。世界诗歌运动联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世界交流,打破一切壁垒。促进世界诗歌人类诗歌的发展繁荣,“和我们这一届国际诗歌周的主题很契合,也能形成很多共鸣。利用这样一个机会,通过这种互动,通过诗歌进一步发挥一种特殊的作用,怎么能更好地促进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诗歌毕竟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种情感,诗歌对话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灵,更好走进彼此的不同文化,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进步,诗歌应该在这样一个时候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吉狄马加还呼吁,世界各地的诗人们肩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诗歌这一个国际语言,加强心灵的沟通,为缔造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而贡献力量。”

《诗刊》副主编王冰探讨诗人的时代担当

9月6日下午,中外诗人们走进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充满诗意的空间里,诗人们轮番上台诵诗,歌之舞之,度过了一个诗意的下午。

《诗刊》副主编、文学评论家王冰在朗诵会进行了开幕致辞:“非常高兴来到四川成都这个草木葱茏,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参加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并在杜甫草堂参加“一带一路”丝路之歌——2019成都国际诗歌周专场诗歌咏诵会,首先请允许我个人并代表中国作协《诗刊》,向本届诗歌周的顺利举办表示诚挚的祝贺,向辛勤筹备本届诗歌周的所有工作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

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诗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深厚,活跃生长,根深叶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积累了一大批经典的诗作。我们今天新时代的诗歌是承续着中国诗歌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而来的。

王冰说:“第三届诗歌周的举办更是吸引和团结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优秀诗人,这为探讨和推动新时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探讨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诗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推动全国诗歌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全国诗歌各级各类组织的交流合作,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这对大家及时捕捉当下诗歌创作动向,推广传播新时代优秀诗歌,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产生越来越大的意义。因此,让我们一起,更加自信地面对着亘古未有的时代变化,书写、记录、歌咏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诗歌的繁荣发展,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谌

诗人专访

车延高谈诗意成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鲁奖诗人车延高,在诗歌界一直引人瞩目,他的“羊羔体”曾一度引发网络热议。儿时在重庆生活过8年的车延高,此次来成都参加国际诗歌周活动,有种回家的感觉,而他也坦然回应了各种争议。

封面新闻:您曾经为成都写过一首诗《爱你身后的一段书香》,能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吗?

车延高:这首诗是我到成都参加罗江诗歌节之后写的,记得当时去了宽窄巷子,看完了之后,觉得想留下点什么,就写了这首诗。我3岁到重庆,呆到11岁离开,到现在我还能讲一口算是标准的四川话。我自认为也叫乡音,我来成都就感觉到,山亲水亲人亲,风都是亲的。

封面新闻:您如何看待成都的诗歌创作?

车延高:我觉得成都有非常好的诗歌艺术氛围。这座城市本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像草堂、宽窄巷子,本身就是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传承,这就像诗歌界常说的“诗歌地域符号”,本身就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成都在利用文化资源方面做得非常好,通过诗歌这个文化符号形成一种聚会,把世界各地的诗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封面新闻:您介意谈羊羔体这件事吗?当年曾引起很大争议。

车延高(大笑):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就像一个杯子,是个上大下小的物体,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生活中出现一些特定的事我觉得可以互相理解。我的作品可能有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出现解读中的误读。我在写作过程中,有的要考虑特定的人群,考虑怎么写才更接地气,让人读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随性感,如果用一种过于严苛的眼光,我可能又不敢写了。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传世之作,写的过程中可能某种视角把握得不好,出现了让大家不能理解的地方,今后我可以调整创作角度。读者也应该对作者的作品多读一些后,才有更全面的理解。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诗人李元胜 轮流去独占一座山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重庆诗人李元胜2013年创作的这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由程璧和莫西子诗共同谱曲,爆红网络,“虚度时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9月6日,李元胜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时,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除了诗人、生态摄影师,他的身份又多了一个——博物旅行家。

李元胜刚刚结束在南美洲20多天的野外行走,通过行走给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比如说我们看待社会,看待世界,你在大自然中去行走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改变,诗歌写作上会起一些新的句式,诗歌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我之所以转做专业作家,就是让我喜欢的事情不要那么破碎。比如刚结束的南美洲之行,十多天时间拍摄到的物种有七八十种,这个收获是我以前不敢想的。”

对成都,李元胜也有特别的感悟,“我前段时间去了青城山,有几个文艺女青年搞了一个民宿,我非常喜欢。我觉得那里的露台是作品,房间是作品,喝茶的地方也是作品。去了以后,觉得是在一个山水融合的人文建筑作品里,非常棒。它提供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其实我们不可能永远在有那么好条件的地方生活:你不可能独占一座山,但它可以让你轮流去独占一座山;你不可能独享这么大一片森林,但它可以让你轮流独享这片森林。成都还有很多这种理想的生活场景。”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诗人刘红立 回母校朗诵“像回到少年”

诗歌,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给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心灵滋养。9月6日上午,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中外诗人来到成都市实验小学,参加诗歌周的亮点活动之一——“千人校园诗歌大合诵”。8位国内外诗人代表,轮流走上舞台,用饱满的热情,为大家吟诵了8首经典佳篇。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刘红立是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校友。1966年进入该小学读书,如今已经过去53年。半个多世纪后,再次踏上阔别已久的母校坦言,“我真的非常高兴。我好像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谈起母校对自己的影响,刘红立难掩激动,“我的启蒙教育是从这里开始的,母校之于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育,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滋养,一种诗意的精神。诗歌的种子正是从这所小学,从这块操场,植入了心底。我也期待,这里的小学生都在成长过程中,有诗意一直陪伴着他们。”

对于诗歌进校园的活动,刘红立高度赞扬,“我觉得这是促进文化自信非常实在的做法。让孩子从小对诗意有直观的感受。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好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谌

新闻推荐

水井坊 烟火诗酒 岁月悠悠

水井坊烟火诗酒岁月悠悠□本报记者马工枚文/图夏末初秋的黄昏,夕阳下的成都开始有些凉意。存古巷里的四合院,迎来一天最热...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