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一个春节

华西都市报 2019-02-14 03:07 大字

□徐海涛(成都)

1979年的春节,是我们家最高兴的一个春节。

因为在1978年,我们家3个孩子同时考上了大学。大姐是高66届的毕业生,1966年就该考大学的,但当年大学停止招生了;二姐是初65届的初中毕业生,连高中都没上就下乡去了;我1975年高中毕业,也下乡去了。

1978年,恢复高考,我们同时考上大学,大姐是77级的,1978年春天进入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二姐以初中学历考进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1978年秋季进校;我也是78级的,1978年秋季进入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

3个年龄相差9岁的亲姊妹,同一年进入大学学习,父母亲当然非常高兴。

1979年春节,是我们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过着这个最愉快的春节。

春节前,刚放寒假,我当晚就奔向北碚火车站,在硬座车厢坐了一个晚上的夜车,第二天早上赶回了家。

到家后,顾不得休息,就去买年货。1979年的春节,虽然很多东西还是凭票供应,但无论是在品种上、数量上,都比前几年好得多了。

那时候,过年的一个重头戏是磨汤圆粉。先到粮店买酒米,酒米还是要凭票。酒米买回来后,先用水淘干净,泡在大盆子或桶里。那时没有冰冻汤圆卖,也没有汤圆干粉卖,吃汤圆全靠自己的劳动。

磨子不是家家都有,谁家有磨子,会慷慨地借给邻居们用。大家商量好,今天我家用,明天你家用,大家轮流排队用。也有的邻居几家人出钱搭伙买磨子,搭伙出钱交磨子的维修基金,大家轮流用。

磨好的、带水的汤圆粉,用布口袋装好,吊起来,下面放个盆子接水。滤掉水分后,把汤圆粉倒在簸箕或竹筛子上慢慢晾干。这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路,稍不注意,汤圆粉会变红,有一股馊味。

年夜饭不用说了,肯定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那个时候年夜饭吃的时间很长,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春晚,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我家楼下有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利用9吋的示波器,装了一个小电视机,引来了大家的围观,当时看电视只是少数人的享受。

1979年春节,我们家加入了享受电视的少数人行列。二姐夫当时在成都无缝钢管厂工作,掌管着厂里广播电视大学教室的钥匙。我们早早吃完年夜饭,全家出动,进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室。

教室里有日本原装进口的几台大彩色电视机,当时所谓的大彩电也不过是20多吋的。大,是相对于当时9吋、12吋的黑白电视机来说的。

那晚播的是一个文艺晚会,当时还不叫春晚,但非常好看。印象最深的是李光曦唱的《祝酒歌》,真是好看又好听。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文艺晚会。

新闻推荐

在那样的年代 能够这样拍照非常难得 ○冯 晖

拼接的合影图郑鸣玉摄(袁顺柱收藏并授权使用)我收藏了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都各景点的照片,点位的选择和拍摄的技法都是一...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