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的年代 能够这样拍照非常难得 ○冯 晖
拼接的合影图 郑鸣玉 摄(袁顺柱收藏并授权使用)
我收藏了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都各景点的照片,点位的选择和拍摄的技法都是一流的,在我眼里,这算得上是当时成都的标准照。这是一组商业照片,当时主要是用于销售的,拍摄者是郑鸣玉。郑鸣玉是谁?这样一位技法娴熟,颇有些商业头脑的摄影师似乎有些神秘。网上查找,得到的信息不多。郑鸣玉1901年出生于北京东郊,1927年学习摄影。1941年创办中国艺华古迹名胜摄影研究社。1943年先后在西安、成都举办“风光摄影艺术展”,其优秀照片中的《石门》《古栈道》《张良庙》等数十套珍贵组照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人说郑鸣玉1981年于北京病故,其实,他是1983年在成都去世的。
2018年12月的一天,和朋友袁顺柱先生茶楼议事,提到了我最近在做的事情,没有想到袁先生说袁郑两家百年世交,对郑鸣玉先生非常熟悉。袁先生是北京人,1968年学校毕业后分配来成都工作。他的父亲袁玉泉自上世纪30年代即与郑鸣玉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袁郑两家一起西迁,后来在陕西汉中落下脚来。郑鸣玉在汉中街头开设了一家玉光照相馆,袁玉泉也开设了一家相馆,名字叫正大照相馆。抗战胜利后,郑鸣玉来到成都,袁玉泉一家则回到北京。解放以后,郑鸣玉先生供职于陕西咸阳,退休以后回到成都依旧以摄影为乐。从这一点来讲,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摄影师了。这组高质量的成都风光照片广受欢迎,目前我所看到的当年用于商业销售的、成组的成都景点照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郑老拍摄的这组了。由于郑袁两家的这种关系,来成都上班的袁顺柱自然得到了郑老的关心与照顾,他常常到郑老位于窄巷子的家中做客。
这张照片是在郑老家里拍摄的,左边郑老和年轻的袁顺柱在下棋,有几人观战。在柱子的右边,是几位笑容满面的女士,阳光斜射入窗。这是快乐的一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张照片,会发现些什么呢?在立柱的上方有一条水平线,右侧是基本水平的,但左侧明显倾斜,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墙体出现问题,还是摄影师的超广角镜头产生的畸变所致?其实,都不是这些原因。摄影师郑鸣玉在一间小房子里,用三脚架,采用自拍方式,在不同机位,向两个不同方向分别拍摄了一次,然后仔细拼接成一张照片。这样,在拍摄距离不够,镜头不够宽广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展现比较大的场面。画面里,人物布局合理,表情生动,场面充满故事性与趣味性。
我们看过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成都拍摄的家庭合影,这样风格的照片非常少见。现在,拍一张全景照片非常简单,连手机都有全景拍摄模式。但在当时,这是件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手艺活。更为难得的是,在那样的年代,有这样的意识与拍摄手法是多么难得啊?郑鸣玉的确是位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摄影大师。如果,将来要编写成都摄影史,这位民间高手的传奇一定是少不了的吧。袁先生也是位工科男、摄影迷,在寒冷的冬天一起交流摄影,回忆往事,有聊不完的话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昌文暖心!90岁高龄的太婆迷路后向成都龙泉驿巡警求助,巡警不仅帮助联系家人,还为老人端上热水、喂吃水果,细心...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