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制初中教育改革,是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而对育人路径的创新,是对初中学制的丰富和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它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不一样的教育形式和选择。 先行先试 衔接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百年前的潜溪书院。2003年以前,七中育才学道分校与绝大多数学校一样普普通通。本可以偏安社区一隅,但他们勇敢地选择了“吃螃蟹”——在全省最先尝试学制改革,试点举办四年制初中。七中育才学道分校校长阳波认为,四年制初中的改革,不仅需要局部的创新,更需要以整体建构的方式思考学生的育人模式。
十余年来,学校不断成长。如今,他们已经将一个全新的名优学校呈现在了市民面前,也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认可。比如,今年七中育才学道分校采取微机排位的方式确定新生,计划招生两百多人,结果服务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报名学生就多达1300余人,不少未入选的孩子家长遗憾不已。
近年来,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持续攀升,中考重点率从38%逐年增长并持续稳定在85%左右,位居成都市公办初中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提升,近几年,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并保持高位发展,80%以上的学生在科技、艺体、德育、教学、国际化等比赛中获奖。
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使这所学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四年制初中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妨走进校园,认认真真地看看这所学校的点滴变化与跃升。
衔接教育 并非到中学上小学
教学一线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六年级英语课上,孩子们拿出了初一的英语教材,提前进入了初中阶段课程的学习。在六年级统一使用初一教材,并非简单的四年上三年课程,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增设学科拓展课程,增设《典范英语》和外教口语课,并在初三下期时与高中课程进行了部分重组。校方认为,这样不仅让学生能更从容地面对中考的检阅,还提升了孩子在高中的适应力,“也更合理地分布了时间,还促进了孩子学科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数学课的整合也同样精彩——在六年级上期除了完成标准的教材任务,还要衔接七年级上期“有理数”一章的内容,而且这样的教材重组贯穿整个初中四年。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教材重组中强调板块对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例如三角形的学习,将七年级下期第四章的“三角形”和八年级下期第一章的“三角形的证明”重组,既有利于巩固三角形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更容易形成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体系。
改革实践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每天的课程都是从“晨练30分”开始的,这也是该校坚持了15年的课程。据介绍,该校6年级除了按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外,每天早上8:10—8:40有30分钟的早锻炼,孩子们快乐的校园生活从锻炼开始,它不仅能帮助孩子强健体魄,养成学生终生锻炼好习惯,还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身心的良好发展帮助孩子们更轻松地迎接初中生活的挑战。
为了解决好六年级学生在思维、心理、生理、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七中育才学道分校开设了一系列后续适应课程:思维训练课,从生动的小故事出发,以神奇、科幻、悬念设置情景,以图形观察、讲故事、做游戏、小品表演、案件侦破、创新设计为手段,以训练学生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思维习惯为目的,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推理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科学小实验课,从生活现象入手,以小制作、小实验为主,综合小学科学课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着力于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这门课的实践操作性、探究性强,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孩子学习自然科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对初中阶段后续介入的理化生学科充满期待。
课程整合 常态化的研学旅行
教学一线
11月3日,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的全校师生又出发了——6—9年级的师生们分别赴洛带古镇、建川博物馆、水磨古镇、青城山开展研学旅行,更深层次地了解家乡成都。据悉,七中育才学道分校提倡每位学生在初中三年里要走遍成都每一个经典的传统文化景点。
于是,一年四季,成都各地都能看到学道学子的身影。
十多年来,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的常态:六年级每两周一次,七年级每月一次,八九年级每学期一次。孩子们的脚印遍布全市。
与此同时,七中育才学道分校还整合音乐、美术课程为艺术课,统一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比如,学生通过合作自编自导,排演“歌舞青春”等舞台剧,从舞台背景、布局的设计,到舞台剧的创作、演出,将艺术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巧妙地融为一体。
改革实践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面临着评价方式的陡然改变和学业难度的急剧增加等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但通常的“小初衔接”主要注重知识衔接,忽略习惯方法、思维品质等学力的衔接;主要是表面的对接,而少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策略等深度的衔接;缺乏对课程的理性和系统思考,且散点式的操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阳波表示,“小初衔接”的深层内涵是整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根据四年制初中学生发展模型,以办学理念为顶点,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八大课程为支撑,构建起四年制初中课程体系,并以体悟式学习方式加以实施。
在具体的实践中,该校聚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力,在实施好教材重组课程的同时,强化后续适应课程。他们组织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对国家基础课程进行教材重组,打通学段,整合内容,重设顺序,调整进度,确保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适应性。比如,他们重组6—9年级的数学教材,适度提前教学进度,不仅更合理地分布了知识的重难点和时间节奏,更为数学学科的拓展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
内容拓展 在锻炼中开始学习
教学一线
2014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来成都七中访问时,为她担任小翻译的学生琚朝就是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的毕业生,而且他进校时英语几乎 “零基础”。据悉,琚朝当时翻译完校长致辞后,米歇尔曾称赞他英语非常棒!
今年5月,七中育才学道分校三名学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贸易投资机构、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昆士兰杯“最美成都”青少年视频风采大赛上取得骄人成绩:李元堃、向西的作品分获优胜奖,何子卓的作品《荣华—成都》更是获得特等奖,不仅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媒体上播放,他还获得了昆士兰州政府提供的全额资助,赴澳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与交流。
据悉,该校学生罗印在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2016我和珀斯合个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已于年初寒假期间免费赴澳大利亚游学。该校九年级学生李秭萱也获选为2017—2018年度“文化小大使”美国学年交流项目学生,于8月赴美国交流学习1年。
改革实践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根据四年制初中学生发展模型,以“潜溪明园,学理悟道”办学理念为顶点,以“整体发展、差异发展、持续发展”培养目标为指导,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八大课程为支撑,构建起四年制初中课程体系。
例如,学科内拓展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在学科兴趣、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理解、学科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拓展和补充,它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如英语,针对学习中学生听说能力不强、文化输入不足的现状问题,拓展出《典范英语》《外教口语》两门课程,《典范英语》在六年级以每周3课时与国家英语教材同等并行实施,以后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年递减。课堂经常是以小品话剧的形式呈现,很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听说能力,其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深受孩子们喜爱。语文主要针对学生文化积淀不够、文言知识和阅读方面的不足,补充开设了《国学经典》和《名著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均由专门教师任教,每周各1课时。这些补充和拓展出来的学科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和理解等学科素养。
学科内探究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出的能够让学生创意阅读、创意表达、主题调查、主题研究、主题创作的课程。这类课程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数学实践与创新课程,六年级孩子学习了打折的问题后,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开展了打折出售与购物联系起来的“跳蚤市场”。孩子们学习了几何的相似形后,自己选择工具和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如历史探究课程——“与时空对话”,设计了“寻根之旅——家史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访谈、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后,将调查结果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有同学撰成了2万字的文采斐然的家族变迁故事,还有同学以图片为线索展示外祖母的一生经历,这些无不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革。同样,“红色之旅——历史课本剧”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用话剧的形式展现内战期间红军根据地发生的感人故事,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
体悟学习 构建生动学习方式
教学一线
生物课上,学生们为鱼是用嘴还是用鳃呼吸争论不休。老师捧出了预先准备好的鱼缸,小鱼在清水里游着。老师小心翼翼地在鱼的嘴部水域滴上几滴红色,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发现红色的水被鱼吸到嘴里,很快又从张合的鳃部渗出来。答案不言而喻。
数学课上,学生面对“三视图”烦恼时,老师让同学们用积木搭一搭,用眼睛看一看,用脑子想一想,引导他们观察总结。
改革实践
在四年制初中课程实施过程中,七中育才学道分校不仅关注了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整合,也关注了学习方式的优化,将“体悟式”学习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所谓“体悟”,就是通过反思观察、直觉感悟、抽象概括和实践应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亲历性、丰富性、反思性与实践性。通过深研教材,强化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感悟、反思中发现知识内联,从而打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不再拘囿于教室,构建起一种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
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组织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在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学生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内容,还原生活场景,强化课堂体验,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着力构建“体悟学习”课堂。
该校还大力开展“体悟式”活动。一方面精心设置学科体悟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物理教师挖掘教材内容,组织自制降落伞比赛,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伞布材料、伞绳长度、伞布形状、伞的总质量……哪些因素会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带着一个个疑问,经过一次次放飞、调试、改进,孩子们做成了令自己满意的降落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而鲜活的体验场景,拓展学科知识,创设探究氛围,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创新能力。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方式浸润下,七中育才学道分校的孩子们自然勤学、好学、善学;敢悟、能悟、会悟。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知识面拓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马玉宝一张飞机票直飞成都,不出机场即上地铁,十几分钟抵达市中心,吃个火锅,逛个街,再登上西成高铁的列车,4个小时后,已经身在西安,再4个小时,就可以在北京游故宫、爬长城。从天上飞跃,从地上飞...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