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媒” 成都与世界牵手 成都媒体访“友城”——走进以色列海法市、丹麦霍森斯市
以色列落日余晖下,从特拉维夫出发,一路向北,车行2小时便抵达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地中海的蓝、迦密山脉的蜿蜒,让这个“美丽的海岸”有着别样的风景。这里是以色列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第三大城——海法,拥有以色列最大、最繁忙的客运港,也是地中海东部货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是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之一,2013年两市“结好”,并在创新创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密切交往。
休闲与艺术同步,工业建筑和艺术同行。远在北欧的丹麦,距离首都哥本哈根大约200公里的地方,霍森斯市这座充满灵感和创意的精致小城,用她不断散发的艺术气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霍森斯市也在2013年与成都“结好”,并成为与成都交流最为活跃的国际友好城市之一。
一座城市发展的眼界和胸怀,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能级。
这些年,成都的国际“交往圈”不断扩容。15个国家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成都先后与29个国际城市正式结为友城、与40个国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这些年,成都的国际“财富圈”不断拓展。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成都与全球2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
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起点、北丝绸之路重要的客货源地,是成都从不缺乏开放基因的最好例证;伴随着深入实施的“全域开放”战略,越来越大的国际“朋友圈”,是成都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有明显提升的最好证明。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是成都“十三五”必须实现的根本目标,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成都已迈开大步向前的步伐。
新年伊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驻蓉中央媒体记者与成都媒体记者一起出发,走进以色列海法市、丹麦霍森斯市,探访成都的国际“姐妹花”。以媒体为“媒”,让成都与世界牵手。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成都媒体访“友城”——走进以色列海法市、丹麦霍森斯市》特别报道,向世界介绍成都、也为成都带回值得期待的友城故事。
来自海法的声音
关于成都,他们有计划、有期待
成都媒体访友城的第一站,从以色列海法开始。
结好3年,因为两市间不断加深的交流,在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市,一些人的生活已经或者正因此而改变。加深成都与海法的联系、增进双方的友谊,他们有的已纳入工作计划、有的正参与其中、有的还因此受益……在海法采访的第一天,成都媒体与他们相遇,听到了他们最真切的“告白”——继续推进友好城市间的务实合作,他们充满期待。
新计划
与成都大学合作步入正轨
到成都看看列入他的工作计划
跟海法大学教导主任、国际学院院长Hannan Alexander的交流,从“国家教育”这个很大的话题开始。“我们非常重视教育,国民中50%以上的人受过高等教育。”Hannan Alexander说,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大家的受教育程度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
“海法大学已经与全世界20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换生\’合作计划。”在Hannan Alexander眼里,通过“教育”搭建的桥梁,增加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是一种很有效的交流方式。“海法大学也与中国建立了不错的合作关系。我们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培训班,比如今年暑假,将会有50~70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暑期培训中。”Hannan Alexander说,成都大学与海法大学的合作也已经步入正轨,10名成都的“交换生”正在海法大学学习,而每年,海法大学也会有2~3名同学作为“交换生”去到成都。
Hannan Alexander用“万事开头难”来进一步阐释目前海法大学与成都大学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交换生\’计划,互派老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培训老师的计划也已经排上日程。”Hannan Alexander说,不久的将来,海法大学会建起孔子学院,赶紧去成都看看也已经列入了他的工作计划,今年应该就能成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特别是成都的学生来到海法大学学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以色列学生走进中国、去到成都。”
新生活
交换生项目
她有了在海法大学学习的机会
刚考入成都大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林静婷,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去到以色列的海法学习生活。3年前,成都市与海法市结好。用鼠标点开突然出现在成都大学官网上关于成都大学与海法大学交换生的项目消息,林静婷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通过申请,2014年10月,林静婷来到海法大学开启她的大学新生活。
“首先是感谢,我也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成为成都大学交流到海法大学的第一名学生”,站在迦密山山顶的海法大学校园里,林静婷在家乡媒体的镜头前笑靥如花,“如果不是成都大学和海法大学之间的交换生项目,我根本想象不到自己能到以色列的大学读书”。交换生的课程结束之后,凭着自己的努力,林静婷进入海法大学生物进化研究所,师从研究所所长Tzion Fahima,攻读海法大学“王牌”专业之一的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
从交换生到在读硕士,林静婷也在不断见证着成都与海法之间的密切交流。她的导师Tzion Fahima也是成都大学的特聘教授。“老师去年还在成都大学举行了两次讲座”,林静婷笑着说,“经常都有成都、四川的访问团来学校参观考察,而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对成都非常感兴趣,常常问我很多关于成都的事。成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最近我和同学讨论最多的话题。”
新未来
研究以色列小麦新技术
回国就业他首选成都
个子不高、娃娃脸的黄林是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的在读博士。85后的他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申请到了国家公派赴以色列海法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难得,所以我非常珍惜。”黄林说,以色列有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四川农业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主要学习关于小麦的知识,研究所里正好有从事小麦研究的导师,我在这里找到了很对口的专业。
今年,是黄林在海法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即将完成学业的他做好了回国就业的计划。“现在,我已经提交了毕业论文,论文通过后,我会尽快回国工作。”黄林说。尽管出生在重庆,但成都这座他学习生活过7年的城市,对他仍然充满了吸引力。“四川也是农业大省,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四川的农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新期待
两年前一次到访成都
让他心向往之
随行翻译裴则男是个地道的以色列人,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因为喜欢中国的历史,所以学习了中文。他尤其喜欢历史味儿很重的中国城市。
两年多前,裴则男到过一次成都,陪一家海法企业在成都寻找城市规划、公路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会。来去匆匆的30多个小时,除了商务会谈,裴则男见缝插针地去宽窄巷子逛了逛。“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古色古香,很有味道。”
那次与成都的短暂相遇,在裴则男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能连珠炮一般用上不少形容词,成都是一座非常时尚、现代的城市,很有国际范儿,“我很期待我的下一次成都之行,希望能在成都多待一些日子,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王伶雅 李奕 发自以色列海法
新闻推荐
昨日下午,互惠方面突然取消本就是仓促召集的新闻通报会,不禁让人再次对互惠超市背后略显神秘的掌舵人潘世伟产生了好奇。潘世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成都商报记者多年前曾数次与他交往,特地写下这段文章...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