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任性的滞纳金关进法制的笼子
□晏扬
近日,成都市民张先生去燃气公司缴纳燃气费,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查询发现,张先生不仅需要支付欠缴的燃气费4028.71元,还需缴纳滞纳金8727.14元,一共12755.85元。“咋这么多滞纳金?比燃气费的两倍都还多!”张先生对此感到很不理解。
张先生经营的店铺从去年5月开始拖缴燃气费,一年时间,4000多元应缴燃气费,居然产生了8000多元滞纳金。
燃气公司收取滞纳金似乎还有据可依——根据《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的规定,逾期不缴燃气费的,燃气经营企业可以催缴,并可对生产、经营性用户收取每日不超过应缴燃气费1%的滞纳金。每天1%,一年就是365%。
张先生拖缴燃气费虽非故意,但拖缴总归不对,理应补偿燃气公司的损失。但是,无论补偿还是惩罚都得合乎情理:每天1%、一年便是365%!而且,这种现象并非四川省独有,网上搜搜新闻就知道,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天价”滞纳金的事情。
实际上,若论法理,像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银行等单位向用户收取滞纳金,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滞纳金本义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个人和团体都无权设立。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银行等单位与用户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用户若拖缴相关费用,这些单位只可按照合同的约定收取违约金。
如此看来,《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早已过时。报道称,四川省已着手修订该条例,并将取消燃气费滞纳金。
但问题是,滞纳金取消,代之以违约金,如果只是换个名字,“天价”滞纳金变成“天价”违约金,对百姓而言便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比换个名字更重要的,是对滞纳金(违约金)进行规范,把它关进法制的笼子。
目前的情况是,虽然按照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违约金的设定以实际损失为标准,但“实际损失”究竟是多少,往往扯不清,正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不细致乃至存在空白之处,才使得“天价”滞纳金(违约金)屡见不鲜。
供水、供电、供气属于公用事业,具有公益属性。用户拖缴费用给相关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理应缴纳违约金。但这种违约金并不是纯商业性质的,应考虑其特殊性,照顾民众的利益。就此而言,有必要就公用事业违约金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与商业性质的违约金区别开来,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尽量细致、具体、可操作,使其既具有催缴费用的功能,又合乎情理,为民众所接受。
(据《羊城晚报》)
新闻推荐
□马晓燕曾经在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文学创作研讨会,与我一同参会并住同一房间的是位风度优雅、思维敏捷、健康快乐的业余女作家。都说“人如其名”,这话用在她身上恰如其分。她有着一个很...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