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蒜黄敲开致富门

内江日报 2015-03-12 01:13 大字

■ 刘春花是市中区全安镇吼冲村12组的一名普通农妇,今年40岁。去年返乡后,她与妹妹一起,在本村流转了15亩土地,成功创下了一番“绿色”蒜黄事业。

■ 之所以说是“绿色”蒜黄,刘春花解释说,一是因为种植蒜黄所需要的大棚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二是因为种植蒜黄采用井水灌溉,不用施肥打药, 它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蔬菜。

◇本报记者 韦小梅 文/图

尝尽打工艰辛 返乡创业圆梦

3月10日,走进丽良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一排排整齐的蒜黄大棚格外醒目。黢黑的大棚内,阵阵蒜香扑鼻,和韭黄的“长相”差不多的蒜黄长势喜人。

谈起创业缘由,刘春花感慨良多,“年轻时,为了家庭生计,我和丈夫、妹妹常年在外打工。去过国内大大小小30多个城市,进过工厂、搞过建筑、干过农业,甚至扫过大街,也遇到过拖欠工资吃不饱饭的情况,尝过在外打工的各种艰辛和不易。与父母和孩子,聚少离多……”

在吼冲村,和刘春花一样,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有很多。刘春花此次返乡创业,希望能带动其它村民共同致富,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糊口,还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小孩。

多方面入手 做足创业功课

蒜黄是大蒜的幼苗,是在不受日光的照射和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培育出来的黄色蒜叶。

为了学得种植技术,刘春花远赴东北一个蒜黄种植基地打工,但基地业主只支付给她1800元/月的工资,刘春花省吃俭用干了两年。

去年6月返乡后,为了考察市场需求、开拓销售渠道,刘春花和丈夫、妹妹跑遍了省内各市州的蔬菜批发市场;为了确保产量和效益,刘春花试验种植了不同的大蒜品种。经试验发现,0.5公斤本地大蒜只能产0.4公斤蒜黄,0.5公斤东北大蒜可以产0.6公斤以上的蒜黄,于是刘春花果断采用了产量更高的东北大蒜。

与此同时,她先后投入40余万元,流转土地、搭建钢结构大棚、硬化场地、购买材料等。在刘春花的精心筹备下,今年1月农场开始运作。

家庭农场带动村民就业

村民焦其贵是刘春花创办家庭农场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我在农场干活,不仅个个月领得到工资,还学到了一些种植技术,比如,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0度左右,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播种后16—20天就可以收割……”

目前,已有8位村民在刘春花的农场里顺利就业,每人每月能领到 3000元左右的工资。

经济效益催生产业壮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刘春花的家庭农场内,现建有5个大棚,还有1个大棚正在修建当中。每天能产1000多公斤蒜黄,除了供应周边县区,还远销成都、重庆等地。

“每卖出0.5公斤蒜黄就有1块钱的纯利润,收入相当可观!这几天,还有许多批发商打电话来要货,简直供不应求……”刘春花已经初尝创业甜头。

今年,刘春花将在现有6亩蒜黄的基础上,再投入100万元增加9亩。还要投入10余万元,建一间冻库,储存蒜黄。

“等15亩蒜黄全面发展起来后,预计每年的纯利润在50万元以上。”刘春花十分看好蒜黄的发展前景。在她看来,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真心真意地去对待,只要是自己认定了的事情,就不要怕困难。只要坚定信心,成功肯定不会遥远。

记者手记:

40岁的农村妇女,还要返乡搞创业!这对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来说,是不切实际的。40岁的农村妇女,没有把多年打拼的积蓄用于买房、留于养老,而是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在家乡发展蒜黄产业,想要带领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致富,是难能可贵的。而眼下,要发展农村、农业,正需要像刘春花这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带头人。

新闻推荐

四川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畴 享受公租房保障

把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畴,农民工可以按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事业单位向社会曝光……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四川省最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