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守护着5万居民的健康 达城有位普通的社区好医生

达州晚报 2014-12-11 13:52 大字

[摘要]达城有位普通的社区好医生

■忙 水都不曾喝一口

近日,记者来到通川区会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大早这里就挤满了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周医生被一群老大爷老太太包围在其中,挨个询问,然后对症下药,候医的老人们也根据平时周医生所传授的经验,相互指点病情。

入冬以来,患病老年人比平常多出许多,记者在这里坐了一上午,发现周医生忙得水都来不及喝上一口。开处方、拿听诊器、接患者电话,可就是没有空端下水杯。他对记者说,经常下班才发现口干舌燥,嗓子都冒烟了。“这些老年人,他们的病史我比较清楚,不但要吃药,还要结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叮嘱一番,所以交流不仅限于一般医院与患者的医患关系。”

周医生说,为了掌握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他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做健康服务卡,落实了几万名居民的姓名、年龄、病史等,还留下联系方式,告知如身体有状况就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有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有时到居民家中义诊,有时到居民小区宣传健康知识,因此他走到哪里,都有市民认识他。

■好 给居民治病且暖心

曾经,周医生和同事们上门服务还引起一些居民心生不解,“居然上门建立健康卡,医术到底靠谱不?”

面对这些质疑,周医生从不反驳,只是将真诚在每一次的就诊中传播出去,逐渐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赖。23岁的娜娜在成都上大学,去年,她左手臂长了个瘤子,在成都找了几家医院都被告知是恶性肿瘤需要立即做手术。在爷爷的劝说下,娜娜回到达城,周医生仔细看了所谓的“瘤子”后称,“只是一个囊肿,只要按时上药,问题不大。”之后,娜娜按照周医生开的方子治疗后,脓疮慢慢就好了,从那以后,社区居民对他的医术更加信任了。

周医生和居民之间的联系并不仅限于医术的交流,他还是居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人。有一年冬夜凌晨1点,周医生的电话响了,永丰街社区80多岁的朱大爷突然发病,家人慌乱中第一时间想到给他打电话,周医生接到电话后套了件衣服就冲出家门。“那次情况比较紧急,虽然拨打了120,但是为了抢时间,我背起病情严重的朱老爷子就往医院赶。”周医生说,半夜接电话、出诊都已是很平常的事,特别牵涉到老年人,晚一步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他的手机从来不敢关机。

社区居民有个86岁的唐婆婆,患有老年痴呆,很奇怪,她不认识家人,却只认识周医生,因此经常除了病痛方面的事情找到他,周医生还义务哄老年人开心,让她听话。有一次,老人家又连续两天不睡觉,在家狂躁不安,发脾气,周医生深夜赶去后像哄小孩一样慢慢哄她,让唐婆婆逐渐安静下来,直到她入睡才离开。

■累 被强行要求休假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班以来,周医生没有节假日,长年累月像陀螺一样转在工作一线,终于病倒了。今年,他身患重病,7月在重庆做了手术后,仅卧床休息10天,又坐在桌前给患者开药治病,而他自己却还是个病人。单位和患者们都劝他休息,并且强行要他休假,但即使没有坐在患者面前,他的手机也响个不停,都是社区居民打来咨询的。

有人说他很傻,凭他的医术,可以去大医院就职,或开一间诊所,赚的钱远远高于现在的普通社区医生。记者也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回答,“我热爱这份职业,我离不开这里的居民,他们信赖我,我满足于这份淳朴的信赖,那是对我医术和人品的肯定,穿上这身白大褂,我的工作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本报记者 张黎丽 谢建荣)

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白昼黑夜,手机24小时开机,对患者有求必应。41岁的社区医生周明森多年来坚守医生崇高的信仰,舍弃节假日,舍弃与家人团聚,守护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他负责着凉水井、翠屏路、永丰街、会仙桥社区近5万居民的健康知识普及,给居民建档、坐诊,是居民夸赞的好医生。

新闻推荐

2015年高职单招报名启动 4月中旬开考语数外

4月中旬开考语数外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