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 外来务工者有“三盼”
中秋:
团圆夜
9月12日适逢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亲人团圆团聚的日子。合家团圆,尝月饼、赏月亮、郊游、听戏……各地群众在现代生活中不忘传统,又各出新意,欢欢喜喜过中秋。
9月12日,杭州西湖边标志性建筑保俶塔与中秋圆月相互辉映。&nbs
9月12日,一对“金婚”夫妇亮相甘肃省首届公益集体婚礼庆典现场,新郎将新娘抱起。
9月12日,工作人员在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装扮成“七仙女”前往拜月亭向游人分发月饼。
9月12日,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拍照留念。
草堂拜月,诗意中秋,传统活动更受认同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把拜月这个几近消失的传统文化习俗还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杜甫草堂也因此成为许多成都市民过中秋节的重要场所。
12日下午,记者在杜甫草堂内看到,在茅屋草舍间,游人三三两两,或坐或立,低语品茗,节日常见的商业化浮躁气息在这里不见踪影,传统文化氛围却很浓郁。据杜甫草堂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拜月仪式是历年来规模最大、流程最完整的一次。在这个仿照古代习俗举行的仪式上,人们将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合家团圆、康乐幸福。拜月仪式上,将有多名身着古代服饰的女子坐于席上,行祭拜礼。并由主祭者上香,念诵祭月祝文。按照传统习俗,拜月为女子,男子则在一旁观礼。拜月礼成后,祭拜人员将和现场游客一道分食月饼、果品。
诗词朗诵成为今年沪上游园活动的一大亮点。在南翔古猗园,伴着荷塘秋月,陈醇、曹雷等著名主持人和配音演员为乡里乡亲诵读古今经典,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等人的“咏月”名篇,到艾青、余光中等的现代“月亮诗”。不少市民也跃跃欲试,希望加入吟诗行列,乐享“诗意中秋”。
民俗艺术进社区,市民感受别样中秋
听山东快书、看皮影戏、欣赏捏面塑、剪纸等传统艺术,中秋节期间,济南市通过民俗艺术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市民感受到了别样的中秋。面塑摊位前,只见一块块彩色的面团在艺术家的手中转来转去,不一会儿便成了娇艳欲滴的玫瑰花,还有惟妙惟肖的孙悟空、猪八戒。“在社区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带着孩子观看表演的济南市民李羽佳说,“不但让孩子接触到了传统艺术,而且让他知道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内涵。”
“九子”游戏则是今年上海中秋游园会“复兴”的又一项民俗传统。只见男女老少在公园里“造房子”、穿珠子、投标子、扯铃子、套圈子……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外国游客也对这类上海弄堂游戏充满好奇,乐此不疲。
武汉市水蓝郡小区广场上,一台大卡车上铺就的简陋舞台前,来自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欢聚一堂,有说有笑。舞台上,一会儿是舞蹈《中国的歌最美》,一会是太极剑、八卦掌,一会儿是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这些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方,平日里即使门对门也未必相识的邻里,这会儿都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大伙共享团圆乐事。一曲腰鼓《红梅赞》表演完后,从舞台上下来,小区居民盛老师兴奋地说:“这样的中秋团聚才有意思,才有感觉!”
节目之后,数十盏孔明灯从湖边起飞,载着居民们亲手写下的祝福,慢慢升向空中,与天上明月相辉映。瞿小雷说,中秋燃灯也是湖广一带的传统节俗,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
网络中秋,爱心月饼,中秋团圆不缺时尚
随着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逐渐被打破,中国民众在传承古老民俗的同时,通过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诠释中秋文化的人文精神,寄托中华民族对美满的憧憬和对团圆的祝福。
很多人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一些网民还将由各种月饼美图做成的FLASH贺卡发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加深了我们对传统佳节的文化情结,也提醒了我们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应忘记与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络。”清华大学学生小蒋说。
还记得儿时的中秋吗?这个中秋节你怎么过?请大家来晒一晒你的中秋故事吧……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河北省文化厅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为平台开辟专栏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非遗网络主题活动”,为人们搭建了一个了解中秋历史、分享中秋故事的平台,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很多现代气息。在这个网络中秋节主题活动的平台上,既有名家经典论述,又有百姓自己的故事。网友们在“你一言我一语”探讨中秋节的变迁,诉说着对彼此美好的祝愿。
“如果您家里有多余的月饼,就在中秋节奉献爱心吧……”在大连沙河口区光华街65号楼贴着这样一则通告:泉涌社区正在开展“情暖中秋志愿者行动”。居民们都为这个创意叫好。有的感慨地说:“小家有不算有,把月饼送给更需要的人,既没浪费美味,又表达了邻里真情,这个中秋节才有意义。”
今年的天气给海南人的中秋团圆带来了别样的色彩。细雨挡不住中秋团圆的情愫,12日,在三亚南山景区,细雨绵绵,一家三口的“家庭团”、结伴情侣等纷至沓来。雨中瞻仰海上观音,祈福朝圣成为一道特色人文风景。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新华社杭州9月12日电(记者 周竟 商意盈) 中秋假期第二天,记者来到“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和外来务工者较为集中的社区,与放假了的打工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吃月饼。谈起中秋节,他们觉得又幸福又心酸;谈起对生活的“盼头”,他们说,一盼家人团圆、二盼融入城市、三盼衣锦还乡。
工厂一发月饼,45岁的河南籍打工者赵庆安就找了快递公司寄回老家去。赵安庆说:“月饼包装得可漂亮了,闻着都香。我舍不得吃,还是给老婆和3个孩子尝尝,老家买不到的。”为了能在中秋节多听听妻子和孩子的声音,赵庆安还特地去营业厅,往妻子的手机里充了50元钱。在平时,妻子老说电话费贵,说不上几句就嚷嚷着要挂电话。
一说起家人,这个平时五大三粗的汉子眼眶有点湿润。“小儿子放暑假来杭州待了一个多月,这是我出门以来陪儿子最长的时间了。他走了以后,看着空空的房间我心里就发堵。中秋节讲究团圆,我想的是全家人别再分开了。”赵安庆说。
赵安庆的话得到了在场外来务工者的一致认同。从云南来杭州打工的刘瑞平今年23岁,他腼腆地笑着:“我盼着我也能当回杭州人。”刘瑞平说,他今天一早起来就把箱子里干净的衬衫和西裤都拿了出来,还把半年多没穿的皮鞋也擦干净了。
“来杭州大半年了都没看过西湖,难得放了两天假,明天我和工友约好逛西湖去。什么时候能像城里人一样,穿得干净又漂亮,天天能在西湖边走走就好了。”刘瑞平说。
从江西来杭州打工的刘明来到“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跟工友匆匆见了个面就走了,他说,中秋节他选了加班,工资有平时的3倍高,一天就能挣400多元。
刘明骄傲地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在外打工6年了,平时省吃俭用,已经在老家县城里按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我们村里,能买得起县城的房子是大家都羡慕的,不但自己,连全家脸上都有光彩。”刘明说,自己和妻子苦点累点没什么,就盼着赶紧装修完,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早点住进新房子。
“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工作人员李磊说,农民工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今年中秋,服务站要组织一次大型的聚餐,好让农民工兄弟吃上一顿异乡的“团圆饭”,还要组织一次联欢会,大家热闹热闹。联欢会的名字我们都想好了,就叫做“追逐自己的梦想!”
新闻推荐
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谢洪梅和群众文化很有“渊源”——1998年,她就和其他7位姐妹组建了鄢家嫂子歌舞团。13年过去了,嫂子歌舞团今非昔比,谢洪梅对文化事业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我们当初成立这个歌舞...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