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黄氏宗祠有故事打拼36年 入川始祖修祠堂

华西都市报 2017-07-09 04:27 大字

成都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黄氏宗祠有故事 黄氏宗祠全景图(右侧厢房已经坍塌,一片废墟)。

祠堂正殿门墙。

保存尚好的厢房内景。

字辈木牌。

对联木牌。

黄氏族谱中对黄成韬子孙字辈的记载。

成都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6组,有一座黄氏宗祠。祠堂原本为土砖木结构,近年来因为破损严重,部分墙体被换成了红砖。乍一看,还以为是民居。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祠堂的年龄。自清乾隆34年(1769)建成,该祠堂至今已有248年历史。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来到四川新家园的外省人,大都在经过几代人的打拼,积累一定财富后才有财力修建祠堂。这座黄氏宗祠,却是从广东龙川县到四川的第一代移民黄成韬修建的。

从32岁进入四川之初靠依傍他人度日,到独自打拼佃耕兼营广锅生意,逐渐积累财富,购置多处田产,进而修建祠堂,黄成韬用41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外乡人在四川的艰难创业史。

黄成韬,也是当时在四川的千千万万移民先辈的奋斗缩影。

探访祠堂:

五个天井如今只剩一个

杏花村,顾名思义,以杏花出名。从洛带古镇沿成环线往北走,在大转弯处进入一条机耕道。前行不到两里路,进入杏花村6组地界,路左侧就是当地有名的黄氏宗祠。

2017年5月23日上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黄氏宗祠,以为走错了地方:红砖砌墙,朱红大门,青瓦覆顶。只有硬山式屋脊、古式瓦当和滴水、两个门当、陈旧门框,还透露出一丝古意。

78岁的黄德香解释说,几年前,祠堂破损严重,眼看就要垮塌,才不得已将要垮塌的前面墙体换成红砖。屋后及两侧部分墙体,仍保持着土砖筑墙的原貌。

因平时人迹罕至,祠堂前的空坝泥地,长满杂草,更显荒凉。

走近大门,门两侧的方形门当雕刻精美。图案正中以大“V”构图,“V”中间是一株盛开的莲花,上面盘旋着一只仙鹤,图画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门楣上悬挂着黑漆描金“黄氏宗祠”牌匾,因年月久远,黑漆和金粉早已剥落。右侧题款“咸丰元年辛亥岁仲秋月谷旦”,左下题款“义、兴公裔孙仝立”。咸丰元年即1851年,距今已有166年。“仝”即“同”,“仝立”表示大家一起立的。

进入大门,是一个天井,天井中也长满了杂草。天井右侧墙上,镶嵌着两块石碑,为“黄氏国兴公祠堂烝尝章程”,落款为“大清同治二年八月初一日四大房照荣公辈遵循亲……”同治二年即1862年,距今155年。

石碑上字迹漫漶,尤其是下部风化严重,很多字已不可辨认。

祠堂正殿门墙是朱红色的全木结构,窗花结构精巧,保存尚好。黄德香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直没动过。

正殿里的供桌古朴典雅,全黑漆成,虽历经200多年,漆仍未剥落。正中图案精美,分为3层,中间一层分别有“寿富贵”3字篆书,图案和文字均为描金。

正殿上方的檩木、椽子因重新维修,换上了新的,但原有的3根檩木仍保留着。正中的檩木被涂成蓝色,正中是一方形描金太极图,两边有“万代兴隆”描金字样。另外两根檩木有“百子千孙”、“长发其祥”描金字样。

站在祠堂门口,面朝前方,黄德香说,以前祠堂房屋呈“凵”,规模较大,除正堂有一个天井外,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天井的厢房。如今,右侧厢房全部垮塌,左侧厢房因解放后分给村民居住,几经维修,至今保存较好。

经得房主同意,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入曾是祠堂左侧的厢房。两个天井都呈长方形,两侧是房屋。墙体虽经主人维修为红砖,但整体结构仍维持原样。

祠堂古物:

曾三次被盗又三次购回

黄德香家中,藏着几件祠堂里的古物。

一是一块长约2米、宽1米的“春申遗泽”木匾。匾左边落款为“乾隆乙巳年初秋望四日立”。乾隆乙巳年即乾隆50年,也就是1785年,距今有232年。

春申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上海简称“申”,就源自受封于此的黄歇。在黄姓历史上,黄歇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人物。

木匾除右下角有些破损、上部黑漆剥落外,其他较为完好。描金的“春申遗泽”4个大字,字体雄健、笔力强劲。

二是两块“成韬公裔孙辈派行”木牌。木牌上的字辈为:“树德居仁,克绍循良延世泽。承先启后,敦崇孝友振家声。”

这个字辈的行文结构比较独特。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字辈为四字、五字、七字为多,一个字辈基本上就是一首诗,每句字数相同。而这个黄氏字辈,却是“四字+七字”的结构,读起来更像是一副对联。

黄德香说,这支黄氏族人中,“德”字辈还有三四个人在世,最小的已经到“循”字辈了。

三是一副对联:“范承叔度诒谋远,学绍勉斋经术深。”这副对联包含着黄姓史上两个著名人物的典故。

叔度,是东汉著名隐士黄宪的字。曹操手下著名谋士荀彧的爷爷荀淑,偶然在一个客店里遇到14岁的黄宪。交谈一天后,学问渊博的荀淑恭敬地称黄宪为老师。

黄宪耿介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品高尚,官府多次征召他去为官,他都拒绝了。他长期在家里过着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去世时年仅48岁,世人称他为“征君”。

勉斋,是北宋大学者黄榦的号。黄榦是朱熹的高徒,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初传朱子学大都出于黄榦之门。他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把“传承道统”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经过黄榦的提倡和阐发,朱子学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对联也是长木牌,黑漆描金字,除一块有皲裂细纹,整体保存完好。

四是一座黄氏祖宗神位牌。

这些古物本应放在祠堂里供奉,为何黄德香要藏在家里呢?黄德香说,这些古物曾经3次被盗,3次被他奇迹般地买了回来。

第一次被盗在10多年前,包括两张供桌、“春申遗泽”匾、字辈牌、对联牌、祖宗神位牌,一夜间不见了。黄德香得知后,伤心得痛哭不已。

在朋友的帮助下,黄德香在成都古玩市场发现了这些被盗物品。经讨价还价,最终以2000元购回,重新放在祠堂里。

第二次是几年前,两张供桌被盗走。黄德香又找到了,以1000元买回。

两次被盗,黄德香多了一个心眼。祠堂平时都是大门紧闭,无人看守,里面的物品很容易被盗。如果再次被盗,那该怎么办?

为防万一,经族人同意,黄德香把“春申遗泽”匾、字辈牌、对联牌、祖宗神位牌拿回了家里。

没想到,2016年9月15日,长期独自居住的黄德香因事外出,一夜未归。就在那晚,这些物品又被人偷走了!

几经查找,在洛带镇上找到了。经过一番周折,2017年2月,这些古物最终由黄氏族人凑钱,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回来。

黄德香自此不敢再外出,每天在家守着这些古物。他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再让它们有任何闪失了。

黄氏族谱:

记载始祖艰苦打拼过程

这座黄氏宗祠是谁修的?修于何时?黄德香拿出一本由黄宗舜于民国16年(1927)抄写的《黄氏家谱》,答案就藏在里面。

《黄氏家谱》是谁编修的?族谱中没有记录,也没有记载编修时间。从族谱记载的内容推测,估计应该是在祠堂立烝尝碑那段时间。

《黄氏家谱》记载了入川始祖黄成韬的家世。黄成韬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宁仁都太和甲田心乡老屋,后移居龙川县新扦坑九有洞长东乡摇钱塘。

黄成韬的曾祖父黄法耀(度名黄耀四郎)、曾祖母杨妙四娘,都有“法力”。后世子孙,凡是遇到迎亲往来,都要写黄氏迎嫁祖黄耀四郎、杨妙四娘牌位供奉,然后把新娘娶回。一路上,“能以驱邪,可保无虞。”

黄法耀只有一个儿子黄锦和,黄锦和也只有一个儿子黄九盛,黄九盛有黄成昌、黄成韬两个儿子。

黄成韬生于康熙41年(1702),成年后娶妻邹氏,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黄黉震(字国仁)。

其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邹氏娘家有人多年前响应号召入川,经过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于雍正11年(1733)衣锦还乡般地回到广东老家。

他们对亲戚朋友说,四川那地方啊,巴适得很,“田高土沃,地旷人稀”,种下庄稼,每年都是大丰收。

32岁(虚岁,下同)的黄成韬与邹氏听得心动,仔细询问了四川的情况后,决定离开故土,前往四川。

一家四口一路上栉风沐雨,不惮艰险,负担奔走数千里,终于来到成都府简州落带镇(今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附近,“依傍娘家”营生。

最开始大家还相处融洽,时间一久,家长里短,矛盾不断。性格刚烈的黄成韬“忿然拍案”说:“大丈夫不患贫,特患不能立志耳!”

乾隆元年(1736),黄成韬一家移居到谭家湾,靠给人佃耕为生。同时,头脑灵活的黄成韬还在洛带镇上做广锅生意。

广锅是炒菜用的大铁锅,两边各有一个可以端起来的铁耳朵。现在农村都还较为普遍存在,城市中一般用于一次性炒菜量比较大的酒店饭馆场所,也就是俗称的大锅饭所使用的炊具。

黄成韬的生意做得很不错,庄稼又年年有好收成。就这样一边务农一边做生意,8年后,即乾隆8年(1743),43岁的黄成韬有了二儿子黄黉霑(字国义)。

黄成韬把家又搬到太平桥,继续佃耕。乾隆17年(1752),年届半百的黄成韬利用多年积累下来的钱财,在泉水沟购买了一份田产。这一年,他的三儿子黄黉霖(字国兴)出生。

此时的黄成韬一家,“财发人兴,家事颇顺。”到乾隆24年(1759),家里又积攒了数百两银子。

大儿子黄黉震性情刚强,另外两个儿子年龄尚幼,59岁的黄成韬深思远虑,决定分家。黄成韬夫妇留下100两银子作为养老钱,其余银两分给两个年幼的儿子,把泉水沟的田产分给黄黉震。

黄成韬很有生意头脑,他把分给两个儿子的银子代管起来,放出去吃利息。4年后,连本带息就有1000多两了。

黄成韬有个同庚杨姓好友,在金堂县桤木沟(今属青白江区)有60亩水田,还有房产。乾隆28年(1763),杨姓好友被人催债,只得变卖田产。

黄成韬叫两个儿子开始立业,合伙把杨姓好友的田产买下来,又购买了连界卿姓人的60亩地产。

乾隆32年(1767),黄成韬谋划修建祠堂,开始做土砖。两年后,正式开工修建祠堂。

68岁的黄成韬不顾年老体弱,每天“经管佣工,劳心费力,不遑暇食”。

修成后的祠堂,即是目前所见的规模样式。中间为祠堂,两侧为住房。

乾隆37年(1772)正月初一,黄成韬夫妇把3个儿子叫到堂前,把以前留下来的养老钱,连本带息平分给3人。

第二年,黄成韬又叫黄黉霑、黄黉霖抓阄平分桤木沟的房屋、山林、田产等,自立门户,各管各业。

乾隆39年(1774),劳累一生的黄成韬去世,享年73岁。邹氏在嘉庆3年(1798)去世,享年87岁。

黄成韬的3个儿子,繁衍成三大房人,每人都生了4个儿子。后世子孙繁茂,家业日渐扩大,遍布周围各地。如今,黄成韬的后裔已有数千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摄影报道

/读者互动/

欲知您的姓氏请关注公众号

截至目前,我们已详细报道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黄、彭、蒲、梁、向、陈、万、牟、先、袁姓等,正在报道高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更详尽、更丰富。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的相关文章,只需向公众号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新闻推荐

金堂 两镇获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示范单位”

(孙宇特约通讯员孙洪军)近日,在由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的2017首届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大会上,金堂县清江镇和赵家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是成都市仅有的...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