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经过个月紧张施工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厂在成都经开

四川日报 2012-10-30 17:34 大字

10月16日,经过15个月紧张施工,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厂在成都经开区正式落成,不仅标志着一汽—大众在西部形成“核+芯”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生产技术进驻,也弥补了成都乃至四川生产高端发动机的空白。

同一天,成都汽车产业“一区四园”规划浮出水面。今年1—9月,成都经开区实现整车整机产量25.1万台,最新的动向是,汽车产业将从主要布局经开区,拓展为覆盖龙泉驿、新都、青白江和金堂,一举冲刺国际化、世界级强大汽车产业集群。

大园区、大产业、大工业……成都工业发展风向标悄然转动。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市工业、科技和投资促进会上,成都确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集中力量打造大园区,集成资源培育大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大工业,加快形成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优势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加快构建空间布局优化、集群效应增强、高端优势突出、产城有机融合、资源集约利用、业态绿色低碳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成都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产业是根基,工业是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工业战线勇担重任,勇挑大梁,争做“产业倍增”领跑者,全市正形成大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和抓大工业的良好格局。

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快形成万亿、千亿产业集群

今年1—9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75.1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和0.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1。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工业在全省乃至中西部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电子信息(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机械汽车等产业迈上千亿元台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着力于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发展的成都,需要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产业作为根基。

而且,今年5月,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作为推动四川跨越提升的主路径和主引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被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

“两化”互动,解决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城与乡的问题,有产方能兴城,城兴才能带乡,有强大的工业才能反哺农业,三者当中新型工业化是龙头。

知不足而后进。对工业发展的再审视,在全市工业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

一种现象如何解读:2011年,全年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33.73亿元,其中,一圈层园区占32.79%,二圈层园区占53.64%,三圈层园区占13.56%。

这说明尽管成都工业整体实力不弱,但发展不够均衡。从现代化进程看,工业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成都尚未经历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阶段,因此,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三圈层既是短板,更是潜力所在。

另一方面,成都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阶段,秉持“一区一主业”布局原则,区(市)县主导产业各不相同,梯度布局、错位发展的关系,带动了工业集群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尤其表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崛起于世界和中国产业版图。

但是,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成都现有工业体系却显得多而不强、全而不优。加之,成都发展工业空间相对有限,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显。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就必须科学确定几个产业基础牢、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对市域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形成几个优势产业集群。

成都给出的答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了“6+4”重点产业主攻方向。即立足成都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对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判断,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石化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重点产业率先突破发展,尽快形成企业聚集效应,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辐射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大产业”图景跃然眼前。成都突出高端产业发展导向,以产业链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为核心,以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引领,强化产业关联配套,不断延长加粗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电子信息(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万亿元产业集群,汽车、新材料、机械、石化、食品等产业加快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突破地域限制 大园区承载大产业

2011年,成都工业集中率达79.3%,工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支撑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成都市委提出“产业倍增”、“三圈一体”等“五大兴市”战略,对“一区一主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龙泉驿区是“一区一主业”的直接受益者。2002年,该区尚排在全省“十强县”末位,到2008年上升至第二位,至今已蝉联四年。分析龙泉驿的经济结构看,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30%,2011年跃升至71.96%。

几乎从零起步,汽车产业集中集群发展,成为拉动龙泉驿崛起的主引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轿车等重大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大运汽车、瑞华特电动汽车等重大整车项目顺利落户,龙泉驿初步形成“十车七机”产业体系,已建、在建、拟建总产能达到125万台,百万辆整车生产平台成功搭建,可生产轿车、客车、越野车、商务车、SUV、载重车、专用车等多种车型。

同样的,成都高新区“豪门汇聚、软硬兼施”,逐步融入全球电子信息高端产业的核心版图:全球20%的电脑在此制造,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这里测试,全球7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此地生产,世界通讯公司5大巨头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世界软件公司前20强中有13家在此落户。

这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但是,这些产业再上台阶,也面临工业用地紧张等难题。而一些三圈层后发达区县,也渴望得到这一产业的辐射带动。

在“三圈一体”战略指引下,今年2月,成都市经信委发布征求意见,内容是如何推进第三圈层工业经济发展,促进成都这片最大的腹地,加快完成工业化充分发育的历史重任。

“大园区”发展的理念,渐渐浮出水面。要推动产业在全域成都范围进行战略布局,就要突破地域限制,打造大型产业园区。

即要以重点园区为核心,以“两化”互动为引擎,以集群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协作配套紧密、集群效应突出、产城有机融合、承载能力强大、资源要素集约的大型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大园区承载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成都日前出台的《关于促进全域成都“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第三圈层要主动加强与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和第二圈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市)县按照产业链分工实现集群发展”。

据了解,成都汽车产业正谋划“一区四园”全新布局,建设以成都经开区为引擎,龙泉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连片发展的汽车产业功能区。

《成都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则是纵跨三个圈层,以高新区为“一核”,以天府新区为“一区”,以武侯、温江、都江堰、崇州、郫县、金堂为“六地”。

“大园区”将探索实施统一产业规划、统一园区控规、统一有序招商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园区整合发展。

今年8月,天府软件园异地挂牌变为现实。天府软件园将走出高新区,设立都江堰园区孵化园、创业园。这是成都整合园区产业布局的另一种尝试。

围绕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集群,成都推行“1+N”合作模式,鼓励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或其他区(市)县工业园区,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

从“制造”走向“智造” 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今年以来,成都市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涉及工业率先倍增、加快远郊县工业发展、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等的文件,细细梳理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均占去大量篇幅。

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成都谋划“智力反应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都先后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汽车3个研究院,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成都提出,到2015年将产业研究院的规模发展到6个,每个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团队5个以上,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20项以上。

作为天府新区建设主战场的双流县,则对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给予重金补助,并将加快建设西航港科技企业孵化园、天府新城创新中心、天府新区大学产业城,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联盟、产业联盟、培训联盟等。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企业。成都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与中小企业发展并举、存量挖潜与增量促投并重,全力抓好企业培育成长,努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备受重视。一批符合产业主攻方向、发展稳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被筛选出来,给予“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兼并整合同类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切实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9月28日,成都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业典礼在高新区天府新谷举行,标志着全省首个服务中小企业的综合性窗口平台投入运营。

成都对中小企业同样高看一眼。今年7月,成都启动中小企业成长培育计划。按照企业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该计划按企业发展规模分为“拟上规”企业培育计划、“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纳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将享受“成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政策信息等服务,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支持项目,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此外,成都认定的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已达28个,省级认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25个,省级示范小企业创业基地6个。

□张守帅 未署名图片由成都市经信委提供

新闻推荐

锦江:锻造中西部开放型国际化城区典范

在成都区市县中,要在辖区面积最小的土地上,建成能代表成都国际化水平的区域。路径在哪里?空间在哪里?这不只是成都市锦江区的追问。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市确立了“五大兴市战略”。实...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