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辆旅行车悄然驶入成都大学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2012年4月6日,一辆旅行车悄然驶入成都大学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8位金发碧眼的加拿大人走下车,他们是一家兄妹,四对夫妻。
他们的曾祖父叫何忠义。相携一起重返祖父的“故乡”,是这四兄妹心中最大的向往。
1892年,何忠义等7位加拿大青年不远万里来到四川成都,参与了当年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前身)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之后,又有一批批加拿大青年先后来到成都,行医问药、兴办学堂,培育农业品种……当年,他们在成都工作,也孕育爱情,不少人的孩子,有了一个共同的出生地——中国四川。
而今,每年10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中国餐馆有一次聚会,那些当年在四川出生的加拿大孩子和后辈们,一起用四川话说“请吃饭”,回忆当年生活的故事,传阅当年的老照片、幻灯片,重温那段在四川的时光。
百年前,呱呱落地四川
上个世纪初,一群风华正茂的加拿大人来到四川,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创建了华西协合大学。他们是中国西部第一所西医医院仁济医院(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创建者启尔德,还有赫斐秋、何忠义夫妇和斯蒂文森,还有1893年来四川的文焕章夫妇,赫尔和启希贤……
启尔德他们,把家安在了成都护城河外的一边空地上。成都人把那里称为华西坝。当年这是成都人眼中的稀奇:绿草坪、足球场、网球场,急驰而过的“洋马儿”(自行车)……他们离开后,华西坝留下了一幢幢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成为百年历史的见证。
当年这些加拿大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记录成都的城墙、街道、桥梁、农事,甚至岷江上游山区的民族风情。
1908年,苏继贤与妻子来到成都,因为擅长使用木质建筑材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苏木匠”。苏木匠带领大家夯土筑路、兴建房屋的场景被照片一一记录下来。而丁克先生,在茅草屋棚办起了奶牛场,引进加拿大优质奶牛,他还给苹果进行嫁接,培育出优质苹果非常畅销。据资料统计,1946年这种苹果在川内城市销售上百万箱。
加拿大人为自己的孩子在成都兴建了一所专门的学校“CANADIANSCHOOL(加拿大学校)”,CS是学校的英文简称,学校中的孩子有了一个共同标识“CS的孩子”:“我们是伴随着煤油灯长大的,喜欢在乡间沿着一条条小溪散步,喜欢看农夫用水牛犁田、插秧和收割,我们还喜欢赶场天和坐茶馆……”
学习四川话,是这群最早来到四川的加拿大人的必修课。出版于1921年的华西学校第一年学生的中文教材还留存着影印本,其中一段四川话对话练习,如此还原当时生活:“走二十里吃早饭。今天落雨,路烂,又溜,今天走得拢吗,走不拢。今天横顺要走拢。”“扫归一了,就把东西还原,跟倒就抹灰。”
1921年,加拿大教育专家云从龙来到四川,创建了仁寿县华英中学,1925年,在仁寿生下了儿子云达乐。云达乐长大后,秉承父亲的事业,到金堂县名贤学校教英语。当年云达乐学习四川话,似乎找错了老师,校里校外的姑娘、大嫂是他练习四川话的对象,一段时间下来,等他回到成都家中,家里好像“来了个四川妹子”。一个加拿大人,能说一口“娘娘腔”四川话,这段故事一直流传在“加拿大学校”的孩子中,成为后代聚会的快乐话题之一。
老照片记录了云达乐与陶行知、郭沫若的交情,以及云达乐回到加拿大后,身着长衫开办中国书法讲座的情景。“加拿大学校”孩子的后代中,有一门三代服务于中国的启尔德一家,也有饶珍芳姐妹与后人五代情系中国。饶珍芳的女儿伊莎白1915年出生于成都。1938年,伊莎白来到四川理县、汉源,重庆璧山县进行社会调查,此后又到冀豫交界地区做调查工作,撰写了《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部历史文献性著作。退休后,伊莎白居住在北京,目前还在整理年青时代在四川的调查笔记,准备出版。伊莎白的三个儿子现都在中国工作,孙子柯霜晨目前是华西医科大学的烧伤整形科医生。
文忠志的爷爷文焕章,1893年到成都和乐山工作,父亲文幼章是“加拿大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抗战期间,文幼章率领医疗队四处奔走,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为发展中加友谊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文幼章在加拿大病故,遵遗嘱,他的骨灰撒在出生地乐山的大渡河中,永远留在了四川。
百年后,大洋彼岸唱四川儿歌
“我们家族和中国的历史是紧紧相连的。”启尔德的外孙女黄玛丽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来自加拿大的珍藏照片世纪展”开幕式上这样说。
“大洋彼岸有一群人,自称为‘CS的孩子’,他们聚在一起时会唱四川儿歌,他们甚至留下遗嘱,要把骨灰带回成都,撒进华西坝钟楼前的荷花池里……”每当想到这些,向素珍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让人心安的事情。
2004年,省外办退休干部向素珍在自贡遇到一位加拿大人Bob到自贡一中寻根。自贡一中,创立于1918年,前身为加拿大人创办的“培德中学”,Bob的父母曾经在那里工作。恰逢自贡一中九十年校庆,希望Bob能提供一些资料照片。“这个容易啊,我父辈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照片,我回去后就开始收集。”
Bob告诉向素珍:“我们每年聚会一次,说成都话,怀念在华西坝的生活。”闻言,向素珍心中一阵惊喜,远隔万里之外,真有这样一群老成都吗?“如果能搞一次四川老照片展就好了。”向素珍心里燃起的一股热情,与Bob的想法共鸣了。回到加拿大,Bob介绍了这一想法,“加拿大学校”的后代们非常高兴,纷纷拿出家里的老照片。
这一边,向素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书法家张飙,张飙又将信息转达给著名摄影家程铁良。当年10月,向素珍写信把准备办展的消息告诉了Bob,收集照片,策划办展在大洋两岸开始了。
2007年3月16日晚上,向素珍打开电脑登录邮箱,收到云达乐的一份邮件,眼泪立即掉了下来:“Bob去世了!”“几天前,他还在邮件里告诉我,要‘回中国\’啊!”
第二天,向素珍把消息告诉张飙和程铁良,三个人好一阵沉默。向素珍摆开自己随身带着的一批照片,介绍起大洋彼岸的收集情况:“他们对四川的情谊在一代代的延续,深厚而悠远,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在张飙的工作室,三人组建起“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筹备展览的工作加快了节奏。
没有经费就自掏腰包,并发动身边亲朋好友来做志愿者。80高龄的云达乐夫妇在大洋彼岸承担起继续收集照片的工作,大洋两端传递信息和照片的邮件超过400封。
2007年秋天,向素珍和项目志愿者张颖明来到多伦多,参加“加拿大学校”聚会,老照片成为最真切的记忆体。
“加拿大学校”聚会始于1936年,由启真道、黄思礼、云从龙发起,那一年他们回加拿大休假。1909年,“加拿大学校”在成都四圣祠北街一间不起眼的房子正式开学,4个加拿大孩子和一个美国孩子是首批学生。后来,学校搬迁至华西坝;1939年,为了躲避日本军机的轰炸,迁址仁寿;1949年,“加拿大学校”的孩子离开成都。如今,每年一度的“加拿大学校”聚会,已延续70多年。
2008年3月“珍藏照片世纪展”首次在京展出的消息传回加拿大,更多的照片陆续传到中国,“需要一个更大的场地来展出照片,最好能留在四川”成为项目小组的心结。
2009年秋天,张飙在书法作品展上认识了成都大邑县长陈历章。在陈县长的支持下,正在恢复古镇文化风貌的大邑县新场镇接下这个项目。
“写真一纸蕴深情,老影万帧见古城。”2010年5月1日,新场古镇开街,“岁月留痕”大型影展同时开幕。2011年8月,文忠志率领儿孙家庭团,专程到新场镇参观影展,亲自讲解照片中的故事。
2012,《成都我的家》故事在延续
2012年4月,成都大邑县新场镇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大型画册《成都我的家》,画册里数百张照片,让一段段尘封百年的故事呈现出来,背后更多的故事还在延续。
“我已经97岁,从祖母算起,一家五代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中国。祖辈们创建的教育、医疗机构已经融入了中国,相信后辈们还会延续这份友谊。”伊莎白在画册的留言中说:“这些照片不仅反映了当年的中国社会生活,也是那个时代四川人民生活有价值的写照。”
今年,芭芭拉·菲利即将完成在加拿大驻华使馆的工作,在姐姐玛莎·巴格利提议下,4月6日,四兄妹夫妇8人来到成都。偌大的校园人流不断,早已不是田园风情,但当年祖辈们修建的建筑依然矗立着,和家里留存的照片上一样。“这就是‘加拿大学校\’校舍。”当玛莎·巴格利来到华西校区一幢建筑物前时,她举起手中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拍摄于1934年的照片,一群孩子层层坐在阶梯上。
2008年,北京影展结束后,黄玛丽等4位当年出生在成都的“加拿大学校”孩子曾来这里再度合影。现在,这里是几个医学研究机构的办公楼,四兄妹当然也要在此合影。合影时,绕着外墙仔细地看,他们发现一面墙上还刻着“CANADIANSCHOOL1915”(加拿大学校 1915)的字样,好高兴,一家人又拍了合影。他们走进当年祖辈们生活的建筑,室内正在重新装修,一块墙面上挂着一块牌子,是华西公共卫生学的标识,印有1914的字样,最小的四弟麦克·福勒顿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了。
校园内,立有一块纪念学校成立85周年的纪念碑,是华西大学加拿大校友会立下的一块诗碑,带路的金老师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表深情意念钟声,意念钟声在海瀛,将枫叶寄表深情,在海瀛将枫叶寄”。这是一段回文诗。听完朗读之后,大姐着急地说:“金,你再给我读读,我好回去教我的中文学生。”
当天中午,四兄妹来到新场镇,看过老照片展馆,一道道四川菜摆了上来,设宴的主人龙先生说:“这些菜合不合你们的口味?”玛莎·巴格利笑了:“麻辣也是我们喜欢的啊,我们是出生在成都的。”看到他们熟练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麻辣血旺,龙先生感叹道:“真的就是一个老乡啊!”
据悉,4月下旬《成都我的家》画册中,一批老照片的主人“回家”活动,将在北京、成都等地陆续展开。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向素珍提供)□本报记者 黄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颜婧)金堂县全力推行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到乡镇担任“第一书记”,县人大、政协领导担当县督查组负责人和“干部驻村联系”制度。截至5月14日,全县已选派265名优秀干部,下派到全县222个村...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