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邹渠刘宏顺沱江自金堂穿龙泉山而出直奔川中丘

四川日报 2012-05-13 18:50 大字

□本报记者 邹渠 刘宏顺

沱江,自金堂穿龙泉山而出,直奔川中丘陵地区。

沱江以东的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和成都市金堂县等地,是有名的川中老旱区。

5月12日,旱区群众翘首盼望的毗河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条“人工天河”,将出现在旱区广袤的土地上。

为了433万旱区群众的期盼

5月12日,雨后的雁江区宝台镇黄泥村满眼新绿。

听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动员大会要在这里召开,一大早,上千村民簇拥而至,他们中还有来自安岳的庄稼人。

“我们村只有5口小堰塘,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得知毗河工程开工,安岳县岳阳镇竹林村支书曾庆明热泪盈眶。曾庆明今年61岁,当了27年的基层干部。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毗河工程开工。

“终于盼到了,等到了。”开工动员令发出的那一刻,乐至县金顺镇通行村支书蔡华高兴地说。

对于川中旱区乐至来说,水是这个农业大县的命脉。

2007年,乐至遇上春旱接伏旱,180多天无雨。“当年油菜、小麦大面积减产,插秧的时候没有水,农民只好到田里挖坑栽秧。生活用水要到三四公里外的山崖接水。”蔡华对当年的旱情记忆犹新。

川中旱区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如同鱼之脊背,留不住水。资阳全市水资源年人均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9%,近55年全境发生干旱频率达78%。

成都市金堂县,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也备受缺水之苦。

1971年,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规划》提出了兴修毗河供水工程的设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四川水的问题,省委、省政府把水利作为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决策,并把毗河供水工程确定为全省重点水利工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带着对旱区人民吃水用水问题的关心和重视,多次深入旱区调研指导,推动毗河供水工程加快实施。2009年5月4日,省政府审议通过立项建设毗河供水工程的意见,报国家部委审批立项。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召集研究方案,省人大、省政协相关领导给予悉心关怀;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为了工程早日开工,资阳、成都、遂宁三市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每个阶段推进中的具体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相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毗河供水工程立项审批快速冲刺:2010年6月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开展项目评估,同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项目建议书,2011年7月水利部水规总院开展工程可研评审,2012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可研报告。

“鱼之脊背”上凿“人工天河”

毗河供水工程是推动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改善老旱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四川省水资源战略配置体系中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涉及成都市金堂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等3市7县(市、区)。工程的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旱区人民的吃水问题,从根本上破解旱区发展的水资源制约瓶颈,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推动川中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毗河供水工程取水枢纽位于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区的苟家滩,总干渠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安岳县朝阳水库,相当于在“鱼之脊背”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

工程建设以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设计供水总人口433万人、设计灌溉面积333万亩,规划总投资108亿元。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包括取水枢纽、总干渠及其他配套工程,设计引水流量22立方米/秒、设计供水总人口225万人、设计灌溉面积125万亩,估算总投资63亿元。

随着毗河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旱区人民将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

新闻推荐

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拟修订记者熊润频

《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拟修订本报讯(记者熊润频)5月21日至22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少雄带队的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一行,就修订《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开展...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