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绿色开敞空间5292公顷 市公园城市局谈《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贯彻

成都日报 2021-10-02 01:45 大字

10月1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从生态本底、空间格局、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价值转化等方面详细阐释了成都将如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那么,目前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展如何?成都又将如何贯彻落实好《条例》内容?对此,市公园城市局进行了介绍。

根据《条例》,成都将依托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天府绿道、天府蓝网以及全域公园体系等构建集山水林田湖城为一体的生态基础。市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提升,启动都江堰精华灌区、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

截至目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现增绿增景14万亩,累计建成天府绿道4780公里,排名全国第一,新增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敞空间5292公顷。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也是《条例》提到的一大重点。提出应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原则,通过营造生态景观、构建生态场景、实施生态项目,顺应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消费趋势,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推动公园城市生态、经济、美学、人文、生活、社会等多元价值持续增值。

市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公园城市价值转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推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目前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资源和开敞空间,统筹布局1764处、399万平方米文体旅商设施,全面提升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创新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前瞻培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体育运动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

同时,推进多维场景复合叠加。深入实施“公园+”策略,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公园、天府绿道公园、乡村田园公园、城市街区公园、天府人文公园和产业社区公园六大公园场景,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打造夜游锦江、江滩公园、城市之眼、五岔子大桥等场景品牌380个,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叠加延展。

此外,还启动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印发公园(绿道)场景营造和业态融合指引,首创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双平衡”机制。策划包装优质生态项目,建立面向全球的“双千”机会场景发布机制,累计发布各类机会清单2500余项,释放投资需求700亿元。

绿色和低碳,也是《条例》提到的高频词。其中,明确成都将完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低碳出行,建设智能网联场景,发展定制、共享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到2035年,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比例不低于70%,低碳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85%。

据介绍,目前成都已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速形成轨道交通放射性+环形骨架网络,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居全国第4位,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1577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绿色低碳成为城市鲜明特质和市民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 王琳黎

新闻推荐

花魂茶侣两相依

有一年与朋友去都江堰,在景区惊骇于四川人在江边茶铺摆龙门阵的场面,那真是人山人海,笑语喧阗,好不热闹!他们每人一盅三花茶,喝...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