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绕楼 美丽乡村生态宜居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1-15 06:19 大字

笆桥社区居民陈文如的家。

笆桥社区王利的家。

□本报记者 周颖昳 文/图

“以前住的是老瓦房,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几口人挤在一起,生活也不方便。现在住上了小别墅,房前屋后还有花花草草,绿化环境也好,当然顺心了。”1月7日,站在自己的新房门前,50岁的陈文如脸上满是笑容。

陈文如是都江堰市聚源镇笆桥社区村民,像她这样主动要求搬进新型农村社区“笆桥馨居”的村民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看中了新型农村社区宜人的居住环境。看着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活动广场、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聚源镇笆桥社区是四川省推进农房改善的一个缩影。2017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双挂帅的农房建设统筹联席机制。

从改善农民住房,到宜居环境打造,如今的四川乡村群众居住满意指数节节攀升。

2019 年

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

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行政村配备保洁员比例达到了95%以上

农房怎么改?农民说了算

一栋栋川西风格的庭院建筑鳞次栉比,一幅幅简洁明快的文明漫画跃然于白墙之上,柏油路上黄、绿、蓝的车道线在院落间延伸,房前屋后的绿树错落有致……走在笆桥社区,虽是寒冬季节,却一片生机盎然。

“2008年‘5·12’地震之后,整村危房达到了500多户,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势在必行。”笆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代清告诉记者。

2013年,为盘活社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林盘院落资源,切实改善群众住房环境,笆桥社区争取到了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政策。

“农房改善时间紧、任务重,但房子改不改、怎么改,还是农民说了算。”周代清说,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推进才能顺利。

社区召开了“记不清多少个”的大大小小院落会议征集群众意见,最后通过公开自愿报名参与、邀请第三方科学统筹规划,由笆桥社区村民委员会作为业主,选址刘家院子,启动实施“笆桥馨居”项目建设。

“笆桥馨居”占地57.5亩,可整理建设用地指标101亩,折换资金3030万元,于2016年12月底按期实现竣工交付。

为保障竣工后能顺利分房入住,笆桥社区党员和参与户代表经过反复协商,议定形成《“笆桥馨居”住房分配实施方案》。2017年3月24日,在都江堰市公证处和电视台的全程监督下,“笆桥馨居”顺利分房,计划安置120户440人。

“我家退换宅基地的时候给补了5.4万元,现在住的141平方米的新房子,当时的毛坯房价钱是12.8万元,等于自己真正花的就是7万多元。”陈文如说。

据介绍,笆桥社区改善住房是通过统规代建的形式,村民通过招标竞价确定了施工队伍和工程造价。“在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过程中,社区党委把达到群众满意贯穿始终,坚决把好事办好。”周代清说。

不仅要“安居” 更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有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笆桥社区不仅建有党群服务中心,还建成法治文化广场,安装了小区路口红绿灯,建成村民休闲茶园,打造“空中花园”“最美小院”,整修了小区“污水沟”……

陈文如一直很向往城市的生活。如今住在现代化的房子里,还能同邻居好友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她感到整个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提升。她乐呵呵地说:“这跟住在城里也没有啥区别吧。”

据介绍,为了让群众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笆桥社区创新“众筹”过节的方式,通过群众自愿出力、出物、出钱的方法,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各类传统节庆节日活动。2019年,社区共举办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次“众筹”民俗活动。

通过大大小小的社区活动,社区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隔阂矛盾消除了,社区成为了大家守望相助的幸福家园。近年来,笆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成都市级“四好村”等荣誉称号。

在距离笆桥社区15公里的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乡间村道两旁的木春菊花开得正艳,绿植树木修剪整齐,处处透露着整洁有序。这个有2300余人的小村,已经坚持垃圾分类7年了。

“2012年我们开始试行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逐步探索到今天。”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说,“以前垃圾往沟渠里、河里、空地上一扔就不管了,村里真叫一个脏乱差。为了让老百姓有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不让垃圾成为发展的阻碍,我们下决心改变。”

陶勋花将全村分为 33 个院落,并培训了33位院落长,由他们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每月26日是垃圾集中回收的时间,农户将分类好的垃圾拿到固定点位,村里集中回收转运。“现在绝大多数村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我们在登记积分的同时,也拿出了村集体资金用于奖励村民。”陶勋花说,农村垃圾种类较城市更多,要全面实现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就必不可少。如今,岷江村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村民生活中一个非常日常的行为习惯。

自2017年成都市开展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以来,在成都市各新型农村社区,环境宜人、设施齐全,真正让农民享受到了与城里一样的舒适居住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成果。今年1月,四川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成立,一张全面推进四川乡村基层治理的作战蓝图已经铺开。

产居融合乡村迸发新活力

农房改善工作,不仅仅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家里自建了90平方米的新房,其余的宅基地出租给九坊宿墅项目,每年可以得到1.5万元左右的租金。外围耕地的流转每年有4000多元收入,我还在九坊宿墅做园丁的工作,每月有收入2000元。”岷江村村民周碧华告诉记者。

从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过渡到财产、股份分红、工资、经营等多种收入。在岷江村九坊宿墅项目中,当地百姓通过房屋宅基地出租,获得房屋出租收益;林地田地流转,获得流转收益;参与项目就业培训,获得就业岗位工资收入;“三权”入股集体公司,获得股东经营红利。

周碧华的女儿原本在外地工作,因为岷江村越建越好,她决定返乡工作,现在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解决好住房问题,我要做的还是稳就业。社会治理搞得火热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给老百姓带来福利。”在陶勋花看来,岷江村需要有一个产业区支撑,把群众融入产业链条中去。因此,她正积极将康养、民宿、文创、桂花等产业引入村里。

而笆桥社区,既让农民享受到“乡村都市”的生活,又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该社区共有12家钢门窗生产企业,在招商引资时,周代清就与企业商定首先保证该社区村民的就业。如今,12家企业基本解决了社区的青年劳力,每月他们的普遍收入都超过5000元。

新闻推荐

打击盗抢汽车犯罪 四川首次动用无人机 通过该专案的侦办,成都汽车盗抢案下降4成

警方动用无人机进行侦查进行侦查的无人机“这个专案的侦办,让成都地区的汽车盗抢案发案量下降了40%多!”四川省公...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