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一大千:他把乡愁泼进画卷
张大千《阿里山晓望》(绢本)成都画院供图
一把长胡须,一袭长衫,一支画笔,一生漂泊。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的张大千用一支画笔,创造了中国艺术家叱咤风云的传奇。
这个被徐悲鸿盛赞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巨擘有着哪些传奇故事?四川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又如何滋润着他的画笔?12月6日,成都画院“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上,美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林木讲述了张大千这一生的奇闻轶事。
□本报记者 边钰
泼墨泼彩画
创造全新中国画图式
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的张大千,除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丰富有趣的人生经历也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当过100天“土匪”,做过3个多月和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他当年的藏品。除了绘画,他还是一个实力派“吃货”,留下“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的美谈。而这其中,最广为传播的莫过于他善于模仿古画,尤其善于模仿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画作。林木讲,因为技法成熟,他仿造的古画一度连陈半丁、吴湖帆、叶恭绰等都难以分辨。据传,被称为石涛鉴定专家的黄宾虹有次兴致勃勃给张大千分享自己新购的一张石涛画作。张大千一看,心里偷偷乐了:“这不是我画的嘛!”除了黄宾虹,画家陈半丁也“上了当”,其收藏的石涛精品册页也出自张大千之手。他伪梁楷的《睡猿图》还骗过了吴湖帆、叶恭绰等鉴赏家。
这样的仿古能力,不仅锻造了他的鉴赏能力,还为他的笔墨打下牢实的基础。除了从古画吸收营养,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还在敦煌待了3年,临摹了大量壁画,以探索古代传统技法。“本来他只计划待3个月,不料这一待就是近3年。当时敦煌道路不通,他就骑着马和骆驼去。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潜心艺术,可见张大千的毅力和决心。”
1966年,张大千赴香港访友,观看了圣保罗画展,其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他的泼墨、泼彩画,打破已有的勾皴染点的严格程式,创造全新的中国画图式。意象与意境把色与墨相融相间,将半抽象与写意的具象画法融为一体。也正因如此,他的泼彩作品是拍场上争拍的珍品。其中,《泼彩朱荷》屏风,在2002年苏富比秋拍中就以2022万港元成交。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上,张大千晚年巨幅绢本《爱痕湖》,更是以1亿零80万元成交,这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故乡频入梦
巴蜀风情漫袭画卷
张大千生于内江,抗战之后长期在成都生活,并逐渐达到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期,四川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滋养了他的画笔,给予他无穷的灵感与慰藉。他曾三上峨眉山,多次在青城山探究造化之美。这些巴蜀风情后来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作中。
70年前,张大千从成都新津机场离开祖国大陆,后半生辗转异乡再未曾踏上故土。“万里故乡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虽然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和国际声誉,但故乡却成为他内心最柔软的伤疤。在国外思念家乡时,青城山、都江堰古桥、玉垒山、内江等山水都被他融入笔墨,以解乡愁。
林木特别提到了因思乡而创作的《长江万里图》。该画作是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这幅近20米长的画作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就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该画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在技法上,他既采用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画家叶浅予也曾点评,“处理这样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国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炼所能胜任……”
在四川,张大千的画作并不罕见,在四川博物院就有很多。林木说,2017年张大千敦煌时期的《水月观音》以1.012亿元成交。而同样主题的《水月观音》画作在四川有两幅,分别藏于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中。
新闻推荐
都江堰市2019年依法治市经济领域法治培训2019年,都江堰市司法局夯实基础,持续发力,在新起点上乘势推进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