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规划局权威解读新一轮城市总规 “坐城观雪山” 成都将重点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

成都晚报 2017-12-21 06:26 大字

在看龙门山的廊道上

从老城片区

都江堰

新都

崇州

邛崃

彭州

郫都

温江

蒲江

天府新区直管区等

选取11处

重要开敞空间

从新繁镇

街子镇

怀远镇

元通镇

新场镇

平乐镇

西来镇

安仁镇等

选择8处

历史景观点

进行梳理

在看龙泉山的廊道上

从龙泉驿

天府新区

淮州新城

龙泉湖

三岔湖

空港新城等

选取7处

重要开敞空间

从城厢镇

洛带镇

五凤溪

选择3处

历史景观点

进行梳理

本次总体规划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保护线范围4896平方公里

占市域面积34%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留下的传世佳句。今年以来,杜甫诗中描述的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壮美景观,频频出现在成都人的眼前。作为全国唯一能看见雪山的特大城市,新时代成都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天际线”正在不断刷新。透过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成都市民将能在城里更多区域“望山见水”。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瑛对本次总规进行解读时介绍,新总规紧紧抓住成都市区“坐城观雪山”这一空间特质,提出重点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成都的空间特质

我国唯一能看见雪山的特大城市

今年,一张雪山长图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除了西岭雪山,距离成都190多公里的巴郎山也尽收眼底,甚至连鲜少露面的贡嘎山也出现了。这些美轮美奂的风景片,同样给市规划局局长张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甫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生动描绘了成都作为我国唯一能看见雪山的特大城市的空间特质。本次总体规划紧紧抓住这一空间特质,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管理,立足保护好‘两山相望\’的格局,重点构筑了29条观山视域廊道。”张瑛表示,这样能让市民更好地感受城市的特色风貌。

记者了解到,29条观山视域廊道将沿重要开敞空间、城市节点、历史古迹等区域进行布局,在看龙门山的廊道上,将从老城片区、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彭州、郫都、温江、蒲江、天府新区直管区等选取11处重要开敞空间;从新繁镇、街子镇、怀远镇、元通镇、新场镇、平乐镇、西来镇、安仁镇等选择8处历史景观点进行梳理。在看龙泉山的廊道选择上,将从龙泉驿、天府新区、淮州新城、龙泉湖、三岔湖、空港新城等选取7处重要开敞空间,从城厢镇、洛带镇、五凤溪选取3处历史景观点进行梳理。

张瑛介绍,本次总规还提出要构建融汇自然与文化特色的整体景观格局,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风貌,形成“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风貌特色,塑造具有全球识别性的城市形象,并为居民提供多元宜人、愉悦舒适的城市空间,“一是要构建‘三轴、四心、多片\’的整体景观格局,二是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建筑高度,重点强化对临近山体、河流、公园、历史文化片区的‘四边\’区域建筑高度管控,营造标志性天际线,特别是要将城市天际线融入龙门山、龙泉山背景之中,形成独具成都特色的城市象征。”

基于优良生态本底

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格局

“望山见水”是成都城市生态的一个缩影,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市域内拥有优良的“山、水、田、林”生态本底。张瑛告诉记者,本次总体规划基于成都优良的生态本底,构建了“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其中,“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网”为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利用既有条件和优势,进一步突出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河道重点是开展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加快亲水驳岸生态化改造,提升滨水岸线环境。”他提到,本次总体规划还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范围489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34%。根据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保护,保障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减少。同时,大力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传承川西农耕文明历史文脉,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和特色风貌塑造,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川西林盘是成都拥有的生态标识,我们要保护特色林盘的完整形态,包括其生态环境以及川西传统风貌建筑。”张瑛表示,规划提出在此基础上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此外,在对“山、水、田、林”生态本底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要实施全域增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让城市更宜居

优化公共服务、就业与居住空间、生态环境、交通系统

成都新一轮总规鲜明地提出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建设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把满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面对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如何治理,让城市更宜居?张瑛表示,“在规划中,我们始终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通过修编总规,成都积极构建由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构成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全域统筹布局十一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支撑城市能级提升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打造“步行15分钟生活圈”,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依托公共交通和绿地网络,建设社区综合体,形成标志性、活力性、高品质的社区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社区服务,精准规划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人口结构相适应,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建设引导。

在优化就业与居住空间布局方面,扩大居住用地与住房供应,形成多元化的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棚改安置房、商品住房等多种类型住房。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噪声、辐射污染、水污染防治。

此外,科学治堵方面,通过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优化公交和慢行网络,大幅提高绿色出行分担率,构建高效互联道路体系,形成“三绕十七射”高速公路网络,为居民快速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高路网密度,提升道路交通效率,落实街区制要求,增加城区次支路密度,促进微循环,丰富街巷的交往、展示、游憩功能,提升街道活力。

构建天府文化系统

发展9类20片文化片区和200条文创特色街区

“我们的规划也关照到了天府文化的系统构建。”张瑛告诉记者,在天府文化的系统构建方面,有6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立由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覆盖全域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和展示体系;二是复兴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成都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巴蜀文明,以各类重点文物、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发展9类20片文化片区,展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传承天府文化历史文脉;三是深入挖掘‘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打造‘双核两带十九片\’的文化创意集群和200条文创特色街区,建设国际性文创产业生态圈,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提升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能级,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将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五是创新现代文化,建设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提升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六是推动文化生活市民化,将让成都成为友善公益的人文之城。”

成都晚报记者 涂文全

○专家解读

与自然山水共生

寻求生态大格局的突破

新一轮城市总规中,不少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四定”原则中的“以底定城”就是要重点识别绿色生态空间本底、明确市域生态空间,确定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到市域空间的78%,高于国内一线城市,形成了全国最具优势的城乡生态本底条件。此外,规划里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其中一心就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总规里提出了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格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在解读总规时就提出,成都拥有四面环山、城中拥水的自然本底,新一轮建设中更应该发挥成都这种地形、水系特点的优势,让城市拥抱自然,让自然环绕城市,真正实现城中有绿,蓝绿交织,城绿共生的美丽城市。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有相似的观点,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自身所拥有的良好自然山水底蕴是成都一笔独特的财富,从新一轮总规看,最大的进步在于从过去强于点状建设向点、线、面的生态大体系、生态大格局突破,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强化龙泉山生态保育,建设城市绿心等等,无疑有助于成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新闻推荐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本月25日免费开放7万张门票网络预约已开启

记者17日从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获悉,该景区将2017年12月25日定为免费开放日。活动当天通过预约的游客凭身份证可免费游览都江堰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目前70000张免费门票已经开...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