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落幕中外文豪为成都赋诗 天府诗韵闪耀世界

华西都市报 2017-09-19 04:06 大字

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落幕 吉狄马加致辞。

诗歌演绎《草堂祭杜甫》。

民谣《再别康桥》。 诗歌演绎《成都,让我把你摇醒》。诗歌演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匈牙利著名诗人苏契·盖佐朗诵诗作《太阳上》。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副院长斯蒂芬·切利朗诵诗作《桥》。

在2017年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之际,“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于9月12日至16日在成都盛大举行。来自全球26个国家共38位世界级诗人以及国内5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云集成都,开启了这场诗意之旅的序曲,让成都市民一起体验并感受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平台,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也是中国诗歌对话世界诗歌的交流平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际诗歌周在成都的召开,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弘扬成都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推进成都与世界诗歌的深入对话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所说,成都是“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这是诗意美好的表达,也是这次国际诗歌周的宗旨所在。

中外文豪

品味成都诗意生活

本届诗歌周涉及国家范围之广,活动质量之高,在成都近年来的文化活动中尚属首次。受邀参会的中外诗人阵容十分强大。不仅有英国剑桥国王学院副院长斯蒂芬·切利,美国印第安诗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获奖人西蒙·欧迪斯,美国著名诗人、汉学家梅丹理,意大利诗人伊戈·科斯坦佐、俄罗斯诗人安娜·佐罗塔列娃等来自26个国家共30余位世界著名诗人,还有组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以及《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世界文学》主编高兴、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娜夜、李琦等国内50余位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翻译家。13日晚的开幕式,整场表演都充分融入了中国特色和成都元素,从展现天府魅力的水墨视频,到《成都府》《草堂祭杜甫》的古韵天府诗歌朗诵,再到《天上的街市》《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的新诗朗诵,交响乐、舞蹈、民谣伴奏的雅致唯美音舞诗画情景,让中外诗人深刻感受中国诗歌文化、品味成都诗意生活。

成都,

公认的诗歌重镇

“世界上只有两座城市可以称之为是诗歌之城,那就是巴黎和成都。”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自古诗人皆入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成都是一座诗歌繁荣,从未有过长时间衰竭的城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全都来过蜀地或在此长期居住,“从某种意义来讲,蜀地成了不同时期重要诗人诗歌和精神的栖息地以及流连忘返的第二故乡。巴黎和成都两座城市不仅气质接近,两座城市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还对意志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和吸引力。”

在国际诗歌周期间,参会的中外诗人陆续到熊猫基地、武侯祠、都江堰采风。诗人们留下他们书写成都的诗歌,为成都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与会诗人看来,城市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城的关系,它不仅是城市的某种标志性建筑或符号,更应该体现的是人对“诗意的栖居”的向往和追求。而诗歌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尽千年的诗歌发生、发展与城市的历史转型相同步。诗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在不同的想象和现实中,诗歌、城市、人,三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成都作为中国诗歌的重镇,尤其从古代唐宋以来到新诗发展一百年间,名家辈出、名篇留存为世人称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已经成为成都这个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质。

外国诗人看成都

以色列诗人阿米尔·欧尔

中文诗集《时间博物馆》在成都首发

以色列著名诗人阿米尔·欧尔的首部中文诗集《时间博物馆》在国际诗歌周期间发布。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阿米尔表示,成都的文化让自己非常着迷,希望成都读者会喜欢自己这本诗集。

“非常荣幸我的诗集能在成都国际诗歌周这样的活动上发布,成都是文学、文化之都,曾孕育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相信这次诗歌盛会会再次让成都的诗歌文化传遍世界。”阿米尔用诗一样的语言感叹,作为尊重诗歌、热爱诗歌的一员,他在成都能感受到这里对诗歌的重视,“一个对文学无所作为的社会必将是僵化的。人类进化的历史是人类思想不断前进所创造的。对人生的思考和现实的思考,让诗人不断创造思想的未来,让诗歌的文明延续。诗歌充满了向往和求索,诗歌总在意料之外。”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说,阿米尔是以色列目前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主要关注人类生活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以色列著名诗人阿米亥的诗作翻译到中国后曾大受欢迎,相信阿米尔的诗作同样能受到关注。”

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

成都到处充满了诗意

“成都到处充满诗意,诗是呼吸,没有诗就无法呼吸。”美国著名诗人西蒙·欧迪斯告诉记者。

76岁的西蒙·欧迪斯曾荣获2013年度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出版过《为雨而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反击:为了人民和土地》等诗集。

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左耳戴着民族风格的羽毛耳环,西蒙·欧迪斯是美国的原住民,属于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普厄布洛人中的阿科马一支。首次来到成都的欧迪斯告诉记者,短短的几天时间,他能感受到成都的热情好客和大家对诗歌的热爱。欧迪斯说,在成都的文学历史上,杜甫长久影响成都的文化,他用语言影响了成都千年,涉及到心和灵魂。

在欧迪斯看来,诗歌本身和土地、文化有密切联系,一方面环境给予诗人创作灵感,另一方面,诗歌又提升着城市的品质。欧迪斯说,他在成都能看到人和人之间是互相关心的,大家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文化。

英国诗人斯蒂芬·切利

成都是温润、亲切的

“这里的人非常友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英国著名诗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副院长斯蒂芬·切利笑着说,自己第一次来成都,成都的天气湿润,空气让他的皮肤触感很舒服,他觉得成都是温润、亲切的,“这次行程安排非常密集,没有时间去更远的地方,下次我会专门来四川,去看看四川的山川河流,感受大自然之美。”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曾是中国诗人徐志摩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徐志摩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而国王学院如今还有徐志摩的雕像,每年还会举办徐志摩诗歌节。在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开幕式上,切利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桥》,“我朗诵的这座桥就是徐志摩提到的康桥,它连接了中国诗人与英国,我也希望本届诗歌周可以连接成都与世界。”

“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举行

对话世界,

书香成都再次“圈粉”

9月10日,“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落下帷幕。在为期3天的论坛上,来自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以及中国南京、台北等城市10余家知名书店的代表,围绕“一城一店:书店如何塑造城市风格”“城市中的理想书店”等议题,带来了一场书香成都与全球文化碰撞共鸣的盛典。论坛期间,书香成都再次“圈粉”,城市浓浓的书香味、市民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店人纷纷点赞。

本次论坛汇聚了全球十余家重量级书店及其主理人,呈现书店人如何借由书店传达个人的文化态度和美学追求,探讨书店与城市风格之间的关联,书店如何成为地域风格的象征,以及书店对于城市是否具备指标意义。在2016年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店运营者分享了实体书店的经营理念,共同探讨文化第三空间的打造。今年的论坛更是将议题扩展到城市范畴,“书店与城市风格”这一论坛主题,关注不同形态的书店如何介入城市文化,书店创办人们是如何打造各自书店的独特风格,并将汇集全球相关从业者的经验,深入探讨书店在地化议题,由此进一步推动市民阅读及文化生活的构建。

论坛围绕“一城一店:书店如何塑造城市风格”“书店人:我如何打造一家书店”“城市中的理想书店”及“如何以社区书店推动阅读”等四个系列议题展开,力求分享不同书店经营形态的多元样貌及与各地城市风格的相互影响与塑造。

James Chambers 是《MONOCLE》杂志亚洲区主编,他表示,要相信,在一个城市里,无论老少,都有热爱看书的群体。每个城市,都该把书店看成文化资产,作为城市文化基础。

在书香中度过周末,已经成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在2017年“书香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上,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发布了《2015—2016年度成都市全民阅读指数测量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成都市居民综合阅读指数为118.259,纸质阅读率为78.66%,数字阅读率为85.64%;纸质阅读量为7.109本,数字阅读量为7.83本;45.5%的居民阅读时间达到每天1—2小时。调查结果与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对比显示,成都市纸质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59本,数字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2本。

论坛主办方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说,人们进入书店就会接收到知识、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最大的价值是给予我们不同的观点,探索和挑战的机会。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方所将与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店代表,一起讨论与分享书店塑造城市风格的相关内容,让国际书店论坛成为所有守书人、爱书人、读书人能相聚一堂的节日。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一个书店,书店也是一座城市的温度。“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的举办,让书香成都再次因为书而成为焦点。当“书店论坛”遇上周末时光,不少喜爱读书的成都人选择到书店寻找精神食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摄影 陈羽啸

新闻推荐

很世界 开放成都 就是这么国际范儿

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成都以全域开放的自信姿态,全面开展对外交往,积极“筑巢”搭建国际平台,吸引着来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的“凤凰”纷至沓来——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俄罗斯莫...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