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彷徨与坚守

乐山日报 2015-11-08 20:56 大字

■尹瑶

在新媒体还没有兴起的时候迈进报社的大门,或许我赶上了报纸最后的好时光。

不得不说,记者这个身份是带着光环的。出门采访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会客气地赞扬或恭维两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大名”,听着倒是蛮受用,但心中也清楚自己的斤两,“不就是一个新闻民工么。”不过作为当时日报少有的几个年轻“民工”,自然受到了前辈们不少的指点和帮助,也曾满怀激情,干劲之足。对于一周有三四天时间在跑田坎的日子,现在想来,倒也是无比怀念。

10年时间,采访的人和事不计其数,印象最深的却是峨眉龙池镇的一对小兄弟。因为父亲游手好闲,母亲抛弃两个孩子离家出走,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衣服单薄的孩子们在家里生木炭烤火,弟弟不慎掉入火盆严重烧伤。在武警医院的病房里,不到10岁的哥哥独自照顾5岁的弟弟,还要跑回老家筹医药费,弟弟也特别懂事,再痛也不轻易吭一声,看着他们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心中甚是唏嘘。

跟踪报道两兄弟的遭遇后,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注和捐赠,算是我为这小哥俩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让我感受到了媒体弘扬正能量、传导社会温暖的力量。但这样关注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在我10年的记者生涯里却是屈指可数。更多数的时候,作为时政新闻记者,不是跟着领导调研、坐在会场上听报告,就是在机关部门了解日常工作,加上家事的纷扰,跑田坎、进车间、下工地的时候越来越少,时间久了自然就缺乏“地气”,职业倦怠让使命感、归宿感越来越模糊。所以也常常自我检讨,自己不过是一个宣传工作者,还不够格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面对时代的激荡和业界的嬗变,似乎在转眼之间就来到了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新媒体推动之下,传统媒体不得不变得更快、更敏感。记者的权威性、神秘感甚至使命价值似在走弱,工作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作息不规律……在生活压力与生存问题面前,仅有的新闻理想显得格外柔弱,站在十字路口的媒体人难免感到无所适从。转型与逃离、彷徨与坚守,大家都在观望报纸的命运和出路,似乎行业消亡就在今天、自己失业也眨眼可见。

10年最青春的年华,与一个单位、一群人走过,自然是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所以即便对报社有所吐糟,内心却也是希望这薄薄的新闻纸,能够续写光荣与梦想。

35年的风雨历程,报社如同我们一样,正当壮年。即便前路坎坷,却始终行走在路上。可喜的是,近两年报社深耕主业、拓展平台,以创新求变赢得发展先机,以实际行动经受考验和挑战,融合发展之势令人振奋。

置身之中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释放潜力和活力,满载希望,奔跑向前。传统媒体的没落,并非是内容出现了差池,而是读者在便捷性上做出了选择,内容的意义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坚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做好内容王道,把更多读者“想看的”发掘出来、筛选出来、整合出来,去奉献给我们的读者。

(作者系《乐山日报》记者)

新闻推荐

杨为之——人生九十更守信 □《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 实习生 肖琼琼

编者按:8月15日,《经济日报》在重要版面刊登通讯《杨为之——人生九十更守信》,对攀枝花市盐边县“诚信老人”杨为之47年不忘偿还医疗费的感人事迹进行了特别报道,本报今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2009年6...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彷徨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