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一群北美老人的“熊猫情怀”
每个人都很喜欢“潘多拉”
1938年5月,陈普安带着大熊猫潘多拉从成都乘飞机到重庆。这是他们临行前的合影。
1938年,在华西坝出生、学习的Marion(左)和姐姐Enid和熊猫潘多拉在一起。
潘多拉在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很受欢迎
川西乡坝赶场的人们
70 多年前他们在成都华西坝生长、学习,和熊猫形影不离……
老照片的故事
2015年金秋,阳光朗照。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龙传说”中式餐厅,一下涌进100多位身穿节日盛装,来自北美各地的银发老人。这些北美老人见到中国人,更是兴高采烈,有的甚至冒出一句半句四川方言:“好安逸”,“巴适哟”。
原来,一百多年前,由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有一所专为外籍教职人员的子女开办的“加拿大学校”,中国人习惯叫它“弟弟学校”,学生们自称是“CS的孩子”(C,S分别表示中国,四川)。而这一天的聚会者,大多是当年在成都华西坝生活、学习过的加拿大的孩子们。
1949年前,“CS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就陆续撤离中国,但割舍不下的中国情,促使他们年年相约聚会。沿袭下来,每年10月第二周的周六,在多伦多中餐馆的CS聚会,竟坚持了70多年。
年纪最大的是92岁的鲍勃·基尔伯恩,出生于四川峨眉山,他是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创办人启尔德的孙子;年龄最小的也有76岁了。
启尔德的外孙女黄玛丽,已经83岁,精神焕发,笑容满面。特地穿一件做工精致的缎面中式对襟衫。红衫银发,透出一股高贵气质。
现场,大屏幕不断映出成都华西坝的老照片——钟楼、老校门、教学楼、“弟弟学校”的体育运动……当大屏幕上出现了7岁时黄玛丽与大熊猫潘多拉的合影时,响起一片笑声。
黄玛丽,是我在异国他乡见到的资格最老的“熊猫粉丝”。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弟弟学校”前面有一片很大的草坪,草坪上有奶牛,也是踢坝坝足球的地方。最有趣的是,在1938年至1946年间,华西坝是世界上最早的熊猫基地,先后有15只熊猫在这里饲养,准备飞赴英、美。风和日丽时,熊猫们在大草坪上“放风”,参观者蜂拥而来。不仅有成都市民,还有慕名而来的邻省的官吏。
1938年3月,纽约动物学会致信华西协合大学,希望能得到一只熊猫幼崽。华西协合大学的生物教授丁克生(Frank Dicknson)接手操办此事。他一方面通知山民,捕捉熊猫;一方面让夫人亲自出马奔赴灌县(今都江堰市),到乡间去寻访猎户。不久,丁克生夫人终于得到一只毛茸茸的熊猫幼崽,取名“潘多拉”。
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出于安全与健康上的考虑,丁克生希望潘多拉能安静地生活在华西坝,再伺机送往美国。
“CS的孩子”放学之后,千方百计来到放养潘多拉的草坪,一睹风采。黄玛丽和她的姐姐安迪与潘多拉的合影,保存了77年。
70年之后的2008年,黄玛丽曾再次来到成都,在熊猫基地与一只熊猫幼崽亲切合影;而安迪也在2010年的一次摄影展览会上,指着老照片,向中国的小朋友们讲述当年的熊猫故事。
笔者走到黄玛丽身旁,将自己的新作、国家礼品书、英文版的《熊猫故事》有关黄玛丽的章节翻译给她,她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指着潘多拉和照片说:它太好玩了。你看它,扭动着胖胖的身体,朝着奶盆奔跑;你看它,抓着一根鲜竹,吃得津津有味,每一个动作都让我们乐不可支。
几个加拿大老人围上来,每一张脸都兴奋得泛红光:大熊猫?我们都是大熊猫的粉丝!他们自报家门,大都在中国出生,华西坝成长,与熊猫交朋友,是他们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这时,有人把一位白发皤然的老人介绍给我:他是陈普安的儿子,成都出生的大卫。
啊,陈普安?英文名 Roy Spooner。他是华西大学的化学系主任,加拿大人。1938年,丁克生委托他回加拿大休假时,“顺便”将潘多拉带到纽约。陈普安欣然接受了朋友重托。
一摆起华西坝的老龙门阵,“CS的孩子”对四川,成都,华西坝,有倾吐不尽的感情。
谭楷 文/图
【编后】
这组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70多年前一群加拿大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成都华西坝生活、学习并与大熊猫“打成一片”的温馨情景,也唤起了我们对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和谐友好相处的无限怀念。
从本期起,宽窄巷特别开辟“老照片的故事”,征求能反映当年生活方方面面的老照片以及背后的故事。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家里也有这种充满美好人性而故事性强的老照片,敬请提供给我们“宽窄巷”刊发,让更多的人欣赏分享。照片一旦刊用,我们将付稿酬(投稿请注明“老照片故事”栏目及作者联系方式)。
投 稿 邮 箱 :zhoumoshenghuo@ 126.com
新闻推荐
都江堰用“微治理”打通群众自治“最先一公里”。“第二届地方改革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地方经验报告会”在北京举行。——都江堰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纪实...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