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诗柳街争当“田园诗歌第一镇”
11位老人同台赛诗。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踩台班子亮台戏,大家看了更安逸。今天不喝幺妹酒,专吼柳户打油诗。”“你那个不行,看我的!”这边刚刚念完,那边又吟诵开来:“今日喜看人薅秧,非遗传承万代昌。民俗文化宽广路,醉美田园泥土香。”6月20日,传统佳节端午节,都江堰市在柳街镇举行“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节暨“诗意柳街镇·风雅青城湾”端午诗会,该镇柳风农民诗社的程光林、刘宗德等11位老人同台赛诗。
柳街农民锄头种粮笔种诗
“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相聚共吟哦。锄头种粮笔种诗,柳街农民最风流。”这是如今柳街镇农民诗歌文化和精神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2003年,邱岗、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人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参与。200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柳街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今年,柳街镇要力争做“中国田园诗歌第一镇”。
为打造田园诗歌第一镇,都江堰市精心准备了“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节暨“诗意柳街镇·风雅青城湾”端午诗会。除了程光林、刘宗德等11位老人上台赛诗外,本次活动还包括柳街薅秧歌实景展示、柳街兰花展、原创田园诗歌书法展等。
据程光林介绍,柳风农民诗社拥有会员100余人、创作各类文学作品3万余篇、发表作品3000多篇、获奖30多人次、编印诗歌丛书18集、柳风诗报28期。“我们就是喜欢写诗,这么多年来诗歌已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程光林说,多年来,柳街镇通过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带动了镇域内三所学校建立了“香樟树”“咏柳”“柳燕”文学社。此外,还建成了诗歌广场、诗歌碑廊、诗歌大院、感恩诗桥,在部分村庄和农家乐办起了诗歌专栏、板报。
薅秧歌有载体发展更快
程光林告诉记者,“柳街薅秧歌”300多年前发源于七里坝、邬家坝一带,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原生态的农耕诗歌、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大众性、时代性特征。“农夫在水稻薅秧劳动中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素材。”程光林说,薅秧歌一人领唱众人和末尾三个字,每到薅秧时节,劳动的人群遥相呼应,遍坝盈耳,越唱越远,此起彼伏。薅秧歌逐渐风行于川西坝子,盛传于岷江流域。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实行科学种田秧苗不用薅了,薅秧歌濒临绝迹。鹤鸣村的罗廷全热心于柳街镇民风民俗文化的搜集与研究,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100多人,将搜集整理的资料交柳风农民诗社编印了《柳街薅秧歌300首》《柳街薅秧歌史话》,为“柳街薅秧歌”成功申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四川省将“柳街薅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程光林介绍,“柳街薅秧歌”现已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诞生的柳风艺术团。这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的保持、传承和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著名诗人杨牧告诉记者,诗歌的起源就是描写劳动,而薅秧歌就是在描写人们的劳动,诗歌只有在民间、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发挥它的意义。
“不仅要有兴趣,更贵在坚持。”程光林认为,柳街镇之所以能够成为诗歌小镇,对诗的热爱和坚持是核心。“此外,还要靠政府的重视和对我们的支持。”程光林说。
新闻推荐
3月8日,都江堰市检察院就办理的马某某与丁某某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支持起诉案开展跟踪回访工作。因该案申请人马某某现在都江堰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不便到院,民行科即时与控申科沟通,决定采用远程视...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