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6.5万名党员干部到基层“走院子”
变“走读”为“住读”群众有事随时可找干部
□本报记者 罗向明 陈碧红
2月17日晚上9点多,邛崃市高何镇工会主席汪一接待了最后一名咨询新房装修事宜的村民后,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从去年进入高何镇灾后重建综合组后,这样的工作节奏是一种常态。
去年以来,成都市通过开展“双联”、“双报到”等工作,全力破解县乡干部“走读”问题,越来越多像汪一这样的党员干部变“走读”为“住读”,让群众在晚上、周末也能找到党员干部办事。
晚上10点打电话找干部咨询
汪一的家在邛崃市区,但他每周最多回家一次,就连怀孕已快4个月的妻子,他一个月也难见上几次面。平时,他落脚在镇政府不足1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一张床和两张破旧桌子就是全部的家具。
“基层的事情很繁杂具体,房子怎么建、如何登记都要征求村民意见,还要解释明白,让村民满意,晚上10点打电话来咨询是常事。”自去年芦山地震后,汪一每天起早贪黑,“为的就是村民早一点搬进新居。”
汪一只是一个缩影。成都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截至目前,已有近6.5万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92万多人,收集意见建议11万多条,为群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帮助解决民生难题900多件
“刘书记,来喝杯茶。”迎面遇到村支书刘豪,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社区苏家院子居民肖玉莲热情地打招呼。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作为社区干部心目中的“找茬专业户”,肖玉莲曾经隔三岔五就会到村委会找点事来“闹”。
后来,镇村干部在“走院子”中了解到,原来这位爱找茬的村民,房子周围是养殖场,家中井水都是浑的。由于都是乡里乡亲,又不愿直接把实情反映出来,所以经常找点“茬”来发泄不满。刘豪和村干部立即给肖玉莲家打了一口深井,解决了用水问题。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动获取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分类梳理记入台账进行定期研究,采用“三步化解法”进行处置。这是柳街镇破解找茬难题的诀窍,也是成都市在走基层中访民情、解难事、惠民生的重点。去年以来,成都通过对照“分类账”、“重点账”、“综合账”,定人定责、限时办结、定期通报,有效解决了对群众反映问题不闻不问、不理不管等行为。
“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成都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帮助解决民生难题90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区(市、县)3400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直接包案化解1400余件信访问题,5万多名党员干部下访接访2万多人次。
新闻推荐
成都市大力提升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陈方耀本报记者罗向明“一份文件,局长签字请副局长把关,副局长签字请科长落实,科长再签字让科员办理,如此繁琐环节,最后做事的实际只有一个人。...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