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小旅游剧 演出新天地

四川日报 2013-10-18 14:51 大字

□本报记者 庞峰伟

10月17日,华灯初上的成都华兴街,车水马龙。五六辆停放在街道两旁的大客车,把一个生意兴隆的剧场推向前台。锦江剧场,这个百年戏窝子,如今已有了它的固定模式——《芙蓉国粹》、《川剧秀·传奇变脸》先后在此落脚,看戏的不是票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盘活的不仅是剧场,还有逐渐“长大”的文旅融合产业链。全省目前已有74台旅游剧目,如珍珠般散落于各个景点。

在景区,它或许是一个活招牌;在城市,它或许是一个品牌。旅游演出,这方小小的舞台,浓缩着一个景区和城市独特的性格,留下的不仅仅是印象还有这里最深层的文化记忆。这些小小的舞台,如今已是一个个引擎,撬动着一条产业链,加速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小小的舞台,更是百姓的舞台,来到田间地头,成为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辐射:舞台效应也能搭车

一台剧可以是一个 “综合体”,百姓就业、拉动消费……这些立体的经济元素,也能透过一台旅游剧目辐射出来。

2010年6月,山水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在都江堰上演,将历史情景再现于游人面前,展示出都江堰的千年文化底蕴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演出以来,先后使用了1200余名当地群众演员,现在还有200名当地的农民、三轮车夫、工人、学生、堰工等参与演出,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而该剧剧场设于都江堰市紫坪铺镇,剧目的引入也带动了周边商业业态的丰富。

这样的顺风车,在黄龙溪古镇同样被旅游剧目演绎得活灵活现。2013年初,大型音舞诗画《水龙吟》应运而生。《水龙吟》反映了地道的黄龙溪风土人情,将最本土的水文化、龙文化、码头文化及川西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且贯穿武术、川剧绝活等特色表演。除在剧场定点定时演出,该剧还配合黄龙溪的重大节庆活动上演。

放大:景区之外闯市场

一台剧可以只属于景区,更可以成为流动的名片,关键在于如何把景区市场放大成全球商演市场。

由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投资制作、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是四川难得的本土资源演艺大手笔。近年来,巡演加长驻景区的模式,不仅为这台剧目带来了持久的关注度,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生存模式。

该剧多次走出九寨沟景区,走出四川,以商演的方式在全国巡演。据悉,自2008年9月在九寨沟驻场至今,《藏谜》已成功举办了1000余场演出。其间,《藏谜》更与四川锦城艺术宫合作,两度全国巡演,在32个城市演出80余场,创收800余万元。2011年4月赴日巡演,《藏谜》所到之处,一路票房飘红。

如今,《藏谜》已被推向更高的演出平台,把一部单一的旅游剧目做成了炙手可热的商业剧目。

惠民:旅游剧目变下乡节目

旅游演出是“住”在景区的剧目,却也能走出景区,成为百姓的惠民项目。

漆黑的夜空中,“圆月”高悬,变幻的灯光和优美的旋律中,一位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少女在引吭高歌……这是旅游演出剧目《黄荆·三百里》中的一个场景。自去年8月初首演以来,该剧不仅深受游客追捧,也为当地百姓所喜爱。《黄荆·三百里》是古蔺县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剧目,每年6月到9月每周末演两场,截至今年9月,已演出36场次,观众8000多人次。该剧以自然风光为背景,向观众介绍了古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绮丽多姿的自然遗产。和许多旅游剧目一样,《黄荆·三百里》也要面临旅游淡季。今年,《黄荆·三百里》尝试淡季惠民,走进周边县区乡镇,让老百姓也能看到文艺演出。

此外,黄龙溪的《水龙吟》也尝试“转身”走向普通百姓,该剧在当地承担起了送文化下乡等演出任务,让基层百姓同样可以欣赏高品质的演出节目。

数据

74

截至去年10月,全省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文化演出达74台,演职人员约为3740人。

1.631

去年1月至10月,文化旅游演出实现收入1.631亿元,上缴利税1079万元。

点击

《都江堰·时空之旅》:去年8月底至去年10月,共演出52场,累计观众达1.8万人次,票房收入112万元;首月纪念品销售为2.6万元。

《道解都江堰》:去年1-10月上演110场,累计接待观众4万人次,票房收入约233万元。

《圣象峨眉》:2010年8月底至去年10月,演出1300余场,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票房收入1600余万元。

(庞峰伟)

新闻推荐

散居院落整治 撬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都江堰市柳街镇探索破解农村“新二元结构”——12月11日,都江堰市柳街镇黄家大院,整洁清爽的林盘间,掩映着一幢幢漂亮的民居,黄灿灿的银杏叶儿,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给大地染上一片金色,犹似一幅精致的田...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