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梨园村脐橙滞销 微博求助引出产业发展话题

成都日报 2012-11-25 00:27 大字

龙泉驿区万兴乡梨园村万斤脐橙滞销!近日,一条关于梨园村脐橙滞销的微博,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超市、酒店,企业家和市民,纷纷前往梨园村采购脐橙,社会各界献爱心的行动,让梨园村脐橙的销售大大提速。

地处龙泉山深处的梨园村,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村民感慨卖果难的背后,有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连日来,记者深入梨园村,对话村民、销售商和乡村干部,探讨梨园村脐橙产业发展之路。

爱心接力

一条微博引发关爱热潮

昨天是星期六,龙泉驿区最为偏远的梨园村,迎来了很多客人,他们都是冲着这里的脐橙来的。听说梨园村脐橙滞销,热心的市民趁着周末,呼朋引伴,相约前来购买。

“热心的市民,一个人就要买几十上百斤。”梨园村村支书白美全高兴地说,这一天之中就来了20多辆小车。随着爱心人士的不断加入和政府组织的采购商涌来,这几天全村脐橙销售就达3万多斤。

“大家都在帮我们想办法、出主意,我们的困难大家都来帮助,真是太谢谢了!”微博求助的主角黄家书告诉记者,他常年在外务工,11月16日,从都江堰市回到家中,果园中的脐橙已经黄了,一些金黄的果子滚落在地上,心中十分焦急。19日中午,远在云南打工的女儿听说了这一消息,在微博上发出求助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日中午,龙泉驿区官方微博@天府龙泉进行转发,次日又分别被@成都发布、@微成都等转发,升级为舆论热点。

微博求助再次显示出网络传播的力量,黄家书乃至村支书白美全的电话热得发烫,各方人士纷至沓来,帮助村民化解难题。22日,记者赶往梨园村采访时,就遇到了成都一家知名酒店的员工,没有过多地讨价还价,就采购了黄家书和他哥哥的1100斤脐橙,每斤0.9元,整树采摘,大小不论。“可能达不到酒店用的标准,拉回去分给员工。”

几个小时后,一批爱心企业家,在龙泉驿区市民志愿者协会会长陈奎安组织下,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梨园村,他们的想法和那家知名酒店一样,分给员工吃或送朋友。“我们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都有几十名员工,聚少成多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吧。”爱心企业家们发动朋友共同购买爱心脐橙,明天他们将派出两辆大卡车前往梨园村,采购数量是2万斤。

最早在微博上呼吁帮助父亲和乡亲们将滞销脐橙卖出去的果农黄家书的女儿黄贤燕也深受感动,发微博称:“感恩!”

对接市场

“4两”标准带来的分歧

一场爱心接力般的脐橙采购行动,让村民不再为脐橙的销售发愁,但是微博求助引发的思考却还远未结束。

网友@雨霁颜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农民需要培养市场经营意识,这样的号召是否会让他们对外界抱有期待和依赖?”采访中,记者也恰好遇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天府龙泉的工作人员曹思涵,在黄家书的女儿发出求助信息后,曾经联系某连锁超市,该超市当即答应愿意收购,采购人员都到果园区了,但是最终的采购却未能顺利进行。

“他们要求脐橙的规格必须达到直径75毫米以上,也就是说单个脐橙要达到4两以上,那我剩下的果子怎么办?”黄家书说,自己的果子只有一半能达到超市的标准,好的都卖了,剩下的怎么办,总不能烂在地里吧!他希望能整树水果全部销售。由于双方没能达成一致,该连锁超市的购买行动暂时搁浅。

脐橙入超的失败,让白美全感慨村民对于市场的把握不力,对于村脐橙“滞销”一说,他也不并不认同。去年全村脐橙产量210万斤,今年预计80万斤,销售的压力并不大,而且真正的销售旺季其实还没到来。今年闰月,收获期延后一个月,营销大户认为要到12月份才进入收获期。

万兴乡农业办负责人罗廷祥也分析说,让村民着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落果——今年10月以来,万兴乡滴雨未下,水分不足导致果柄较干,加之气温骤降,导致脐橙落果。他认为,由于今年7—9月,脐橙挂果时降雨过于集中,梨园村今年的脐橙,储存一段时间后,口感才达到最好。

事实上,万兴乡的水果销售渠道是畅通的,通过设立在每个村的“农讯通”平台,各种水果的信息第一时间就能传递到全国各地,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各地的水果供销信息。

白美全说,加上区农发局此前组织的水果营销大户采购,村里的脐橙已卖了20多万斤,还有一大部分早已下了订单。记者22日在梨园村采访时,碰到黄家书正和其他村民一道帮助同村的蔡顺良采摘脐橙,他们家的脐橙就是“订单水果”的一部分。

出路何在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村民微博求助一石激起千层浪,加上随后的传统媒体介入,梨园村一夜之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采购商和爱心企业家、爱心市民一道发力,让梨园村的脐橙销售大大提速。

“这肯定是件好事,万兴乡的关注度提高了,也便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万兴乡分管农业的人大副主席许红梅说,发生这件事后,万兴乡也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但她也显示出这样的担忧,群体的慈善行为,能够解决一时之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要赢得市场的认可。

梨园村村民毛朝明就尝到这样的甜头,自己家0.8亩脐橙改良成杂柑,其中的“爱园38号”,还是青疙瘩的时候,就下了订单,果实不论大小每斤2.5元,如今早就销售一空,而红艳艳的“天草”,虽然现在还挂在树上,但也是“名花有主”。

“如果再疏一次果,果子应该都能长到4两到半斤一个,那样的话,商品性会更高,价格也会卖得更高。”毛朝明坦言,自己对于果园的管理还是粗放了些,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去了,60岁的他和老伴把别人不管的土地拿过来,老两口种植着12亩番茄,管理5亩果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如果多花些精力,果子肯定和现在不一样。”

“这次微博求助事件,也许能给万兴乡柑橘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许红梅说,万兴乡希望带领果农,把握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

然而对于梨园村而言,这样的调整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全村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平时能见到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以56岁的黄家书为例,一家三口都外出打工,女儿在云南,儿子在成都,自己在都江堰市当水电工。当记者问及为何不嫁接杂柑品种时,他给出的回答是,高换之后需要三年才能高产,谁知道三年之后的行情又怎么样呢。显然,他更看重每个月三四千元的务工收入,今年已有220多天都在外务工。

“品种选择和品质改良,必须尊重群众意愿。”许红梅说,这条产业之路还得循序渐进。

本报记者 赵一 文/图

新闻推荐

以更高标准奋力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专访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要结合成都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都江堰将如何实现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又如何在全域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五位一体”发展任务?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