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至青海省玉树州民族中学的名师生陆续回到家乡

四川日报 2012-07-03 18:27 大字

6月30日至7月1日,青海省玉树州民族中学的1181名师生陆续回到家乡,两年在川的转移就学生活成为美好回忆……

□本报记者 江芸涵/文本报记者 肖雨杨/图

6月30日上午11点半,载着几百名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师生的10多辆大巴车抵达玉树县城,两年在川的异地就学生活终于画上句号,玉树的孩子回家了。

两天前在成都,首批返乡的548名玉树民族中学的师生依依惜别都江堰八一聚源高中,踏上回家的旅程。这当中还有一直陪伴着玉树师生的24位四川支教老师,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这是他们支教工作最后的使命。

抵达玉树,高二(2)班所乘坐的客车停下来,该班副班主任、来自四川资阳的莫文彬老师组织同学们有序下车。一下车,莫文彬就被家长们团团围住,他们手捧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莫老师,辛苦了,扎西德勒!”“莫老师,到我家做客,别急着走哦!”……

当天下午,支教老师们一起参观了重建后的玉树民族中学。莫文彬用手机拍下美丽的新校园,8月,玉树民族中学的新学期将在这里开始。一条手机短信传来,是莫老师班上学生江永多杰发来的:“这个六月是离别的季节,但同时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季节,心中铭记着你们给的温暖,它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小资料

2010年青海玉树“4·14”地震后,四川省承担玉树州民族中学师生成建制转移安置就学任务。2010年7月1日,全校1716名师生在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按计划异地复课。

2012年6月29日,玉树州民族中学学生在四川省两年的转移就学生活圆满结束。

惜别

6月27日晚,都江堰八一聚源高中的校园内,和往常一样安静。这一晚,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师生而言,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晚,也是在四川转移就学的最后一晚。6月28日至29日,他们将陆续踏上返乡的旅途。

藏族女孩乔丹和几个女生还在高二(2)班的教室里不愿离开。她们再次仔细地把课桌椅对整齐,拾起不起眼的纸屑,放好粉笔盒。教室后面的黑板墙,一整面都是乔丹和同学们精心准备的临别赠言,或是一张心形纸片,或是一幅简单的漫画,留给聚源高中的兄弟姐妹。乔丹的话也在黑板墙上,“感谢你们给了我绿茵的操场,明亮的教室,在这儿用爱心铸成的校园中,我们内心的创伤被渐渐抚平,我们感受到了如山大爱的温暖和伟大。”

铃声响起,该回寝室了,熄灯、关门,乔丹再次看着教室的门牌,眼里已是一片模糊。

这一夜,对于初二(1)班的更求措毛来说,也是一个不眠之夜。两年前的9月,她来到都江堰,走进聚源高中的一刻,她和所有同学一样立刻将担忧的心放下来。每张床上都有聚源高中同学留下的慰问信和千纸鹤,在经历了地震的伤痛后,她第一次感觉像是回到了家。

6月28日清晨,更求措毛和室友们早早起床,水瓶、被褥、桌椅一一归置整齐。她们把折好的千纸鹤、写着祝福语的小卡片放在干净的床上,更求措毛还留下了本子和钢笔作为小礼物,“希望就像我们来时那样,还聚高同学一个温馨的校园。”

8点过,师生们陆续拖着行李登上大巴车,校门口有17名聚源高中同学列成两排,为他们送行。一曲曲用藏语或汉语唱起的感恩歌曲,飘荡在八一聚源中学上空。回望校门口“大爱如山”的石碑,更求措毛忍不住哭了,“我们在聚源高中两年,一直很快乐,离开这里好舍不得。”

10点过,20辆大巴车载着高二、初二的548名师生抵达成都火车北站,这里已经为玉树师生开辟了进站专用通道。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组织下,师生有序进入候车厅等候。

人群中,6岁的拉姆央宗蹦来蹦去,她是高二(4)班班主任仁青措的女儿。为使教师能安心工作,四川省还接收了部分教师家属,将教师子女安排到附近幼儿园和学校入学。仁青措说:“为我们想得很周到,女儿呆得都不愿回玉树了。”

11点过,上车了,更求措毛和同学们登上了17号车厢。

12点05分,列车缓缓启动,更求措毛坐在窗边,同学们和送别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挥手告别。在她的心中,已经把四川当成了第二故乡,这两年的经历已经深深烙在她的成长足迹中。

成长

5月28日,玉树民族中学的高三年级300多名师生提前离开聚源返回玉树,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走的前一天,高三年级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高三(2)班的班主任老师索红卫和55名同学挨个拥抱,两年“千里求学”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但是不变的始终是“孩子,我爱你们”。

四川的生活,潮湿、闷热、蚊虫、麻辣,一开始师生们都不适应。异地复课,老师们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教师、母亲、兄长、姐姐,衣服怎么晾晒、蚊帐怎么挂,事无巨细。索红卫的包包里除了课本、教案,还多了许多的药品、针线,她成了全班孩子的“索妈”。“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夜总会”(每到晚上总要开会)是所有玉树老师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班里有个女孩叫辛嘉,地震中没了弟弟,刚到四川的时候,她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索妈有意识地把全班分为11个小组,组员学习、生活、外出都要集体行动,她让辛嘉担任小组长。有了职责的辛嘉不再沉溺于悲伤,在同学和老师的感染下,她坚强起来。

为了抚平孩子们内心的创伤,玉树中学建立了“1+1”心联小屋,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志愿者们每周都会为孩子们上一堂心灵辅导课。为让孩子们适应异地生活,四川社会各界为学校捐赠电视机、洗衣机等,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玉树地震两周年纪念活动中,辛嘉的脸上是自信的笑容,“我要替弟弟好好活,所以要幸福、快乐、阳光地成长。”

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这是玉树民族中学贯穿过渡时期的教育重点。2011年寒假,莫老师班上的江永多杰回到玉树,妈妈发现儿子变得爱干净了,自己还会洗衣服,主动干家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索老师班上的扎西尼玛由于父亲再婚变得很叛逆,一个学期下来,他主动写信给爸妈,“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了解到父母的艰辛”;初一(4)班的女生多尕永措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回到玉树之后她主动勤工俭学。感恩大爱,传递大爱,2011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一周年,全校师生为家乡教育捐款4万余元。

“让玉树灾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校长尼玛明确提出了在过渡时期内,充分把握在异地就学的最好时机,充分利用四川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共提升的“三大奋斗目标”。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岗位练兵、师徒结对等方式开展各项课改实践活动,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八一聚源高级中学、都江堰中学、泸州市高级中学、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沈阳翔宇中学、西藏拉萨中学等学校先后同玉树民族中学建立了帮扶关系。2012年青海省高考中,玉树民族中学升学率98.4%,其中本科上线146人,本科升学率达46%,均创历史新高。

支教

6月27日晚,何朝平忙着最后收拾行李,望着宿舍渐渐空荡起来,两年支教时光的点点滴滴萦绕心头。

2010年6月30日,何朝平和另外3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们怀着感恩之心,告别家人,第一时间在成都集合,当晚就赶赴八一聚源高中。7月1日,玉树民族中学举行复课仪式,何朝平们成为首批支教老师。

那年的七八月,最热的时节,玉树师生为了补上因地震耽误的教学任务坚持上课。每天学生的晨跑、晨读、早读、晚读、晚自习,支教老师从不缺席,周末学生到镇上购物,何朝平和班主任们也要随行,既当保安又当秘书。

所有支教老师都有一个信念:虽然不能亲自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但是在这里照顾好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不失去对将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对玉树同胞也是一种安慰和帮助。

刚开始,支教老师由于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导致与玉树学生的交流不太顺畅。被安排担任高三(2)班的班主任的徐仁权老师,从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着手,寻求沟通的渠道。

班里一个学生叫朋措文江,刚来一星期就受伤住院,徐老师一个人在医院陪护了一天一夜,那一晚他打开了孩子的心门。卓玛措毛因患有未知的疾病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徐老师私下单独找她谈心,鼓励她要坚强起来。他还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让她逐渐走出了阴霾。

根据玉树学生的实际情况,支教老师们各显神通,在教学中把耐心和恒心发挥到极致。徐仁权制定了全年级第一个高三毕业班百日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莫文彬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徐秋霞每堂课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第一次能和这么多藏族同胞一起生活;第一次能和这么多淳朴的学生在一起;第一次吃了那么多的土豆烧牛肉;第一次与父母妻儿分别那么久……支教使命即将完成,虽然等待何朝平的将是亲人的拥抱,但他却有那么多的不舍。

或许徐秋霞老师的体会,可以解读何朝平的不舍。她记得每逢节日,孩子们祝福的话语;记得生病的时候,孩子们的关心牵挂;记得每次放假回家,孩子们一路上或是到家后报平安的短信,关心想念的话语。“此时,我发现我爱上了玉树民族中学,爱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那种心灵割舍不开的思念,那种精神世界的震撼,也许比成绩、奖状更令我欣慰和自豪……”

新闻推荐

范藻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年月推出册后印象诗系出版了

□范藻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4月推出40册《70后·印象诗系》,出版了当今活跃在诗坛的40位70后诗人的诗集。我们猛然发现,在从政、经商、务工和治学的中年大军之外,还有这么一群如屈子泽畔行吟...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