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1—2020年成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发布到2020年我市妇女儿童事业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成都日报 2012-06-01 00:37 大字

昨日,在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成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成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两个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成都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及行动计划、实施保障等内容。

发 展 目 标

■到2020年,成都市妇女事业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建成以妇女事业创新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影响力的全国示范城市。

■到2020年,成都市儿童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建成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示范城市。

关键词

成都妇女发展

未来10年 妇女事业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

10年来,成都市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管理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社会宣传动员,妇女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底,妇女的经济参与率极大提高,女性从业人员达到45.6%;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妇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09岁。

总体目标:到2020年,妇女事业发展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建成以妇女事业创新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影响力的全国示范城市。

主要任务包括:着力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以国际化标准提升妇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妇女获得更优质的专项健康服务,扩大科学技术在妇女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女性健康产业。大力提升妇女受教育水平,强化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保障适龄女性受教育权利,多渠道提升妇女综合素质,鼓励女性人才为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切实提升妇女经济地位,强化对妇女经济权利的保障力度,紧扣产业倍增战略提升妇女就业水平,着力推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各项经济权益。强化妇女政治文化权利,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充分发挥妇女在文化之都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妇女社会保障,提高妇女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妇女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流动妇女服务与管理。优化妇女事业社会环境,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大对性别平等原则的宣传力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社区环境。优化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环境,深化法制建设和全民普法,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

到2015年成都市所有妇幼保健院均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水平

纲要规定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妇幼保健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成都市所有妇幼保健院均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水平,其中,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双流县、大邑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乙等”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水平。所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均按照等级标准要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做到功能适用、装备适宜。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按照10%—15%的增幅逐年增加“母婴安康项目”经费,用于产儿科能力建设及产儿科急救,以及母子保健系统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妇幼健康知识宣传等。各区(市)县根据当地实际,足额配套项目经费,并建立产儿科急救专项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发展现代女性健康产业重点工程,依托一批重点医院、重点医学项目,鼓励一、二、三圈层区(市)县在条件适宜的区域,大力引进涉及女性健康管理、母婴保健服务等领域的国内外医学机构,促进现代女性健康产业发展。

国际女性专才引育 成都加快融入国际女性学理论研究的行列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加快引进符合成都产业发展方向的女性人才,对关键岗位上优秀女性人才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依托成都丰富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资源,推动女性学学科建设,鼓励成立女性研究中心、妇女研究中心等,及时跟进、吸收全球女性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使成都加快融入国际女性学理论研究的行列。

此外,按照《成都市发展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推动传统优势手工业振兴发展大纲(2011—2015)》的要求,深度挖掘绣、编、纺、织传统优势手工项目的就业潜力,建立核心产业园区、区(市)县生产示范基地、家庭车间、家庭绣坊四级网络为支撑的就业格局,力争帮助20万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从2011年起5年内,在全市打造20个巾帼致富产业园区,完成在全市10个村实施“巾帼扶贫”计划、建设100个“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培养树立1000名“巾帼就业致富带头人”。

关键词

儿童事业发展

到2020年建成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示范城市

截至2010年底,《成都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17.6%。、22.3%。下降到6.01%。、7.96%。,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8%以上;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72.24%、49.52%提高到96.5%、86.7%,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总体目标:到2020年,成都市儿童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达到“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建成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示范城市。

主要任务包括:着力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儿童营养健康管理,加大食品、用品和人身安全管理力度。有效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大力发展各项儿童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儿童思想素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提高惠及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健全特殊儿童群体保障服务体系,加强流浪及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形成全社会关心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服务与引导,创造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大儿童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儿童法律保护援助力度,强化对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儿童犯罪处理与矫治制度,推进儿童法律援助和救助机制建设。

逐步完善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制定公益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发展村级幼儿园,支持开展农村村级幼儿园分园、巡回教学点或活动室建设,逐步完善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学前教育网络,确保儿童平等、便利获得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市、区(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制定公益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逐年增加政府投入。

科学制定儿童福利机构发展规划,按照不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增加儿童福利经费专项支出,保障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制定儿童福利服务标准,实现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提档升级。将儿童福利机构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市及重点区(市)县建好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目标。对救助条件、家庭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给予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等救助,开展家庭寄养等帮扶救助工作。

到2015年 打造20个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学校

建立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确保儿童家长每年至少接受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至少参加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把“送法进学校”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推动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到2015年,打造20个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完成200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每所学校开设一个法制书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制教育读物,每年至少开设一期法制教育宣传专栏,每学期设立一天“法制宣传教育日”,开展主题法制教育。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校车安全工程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各区(市)县财政预算,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和出行需要。完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每个乡镇(街道)均建立至少1所校外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农村托幼园所,积极吸引市场资金参与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儿童托管服务。本报记者 华露艳

新闻推荐

努力创造出更多既展现成都特色、又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好作品 葛红林赴华域数字影视制作基地调研

本报讯(记者黄颖)昨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都江堰市成都东软软件园专题调研华域数字影视制作基地工作时,鼓励基地专家技术团队更好地吸收、借鉴、运用成都及都江堰特色文化,努力创造出更多既展现...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