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梁现瑞刘云云今年月映汶高速将全线贯通加上此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刘云云
今年10月,映汶高速将全线贯通。加上此前通车的都映高速,一南一北两条高速将在映秀胜利“会师”。
从曾经与世隔绝的“孤岛”到两条高速公路过境,从曾经断墙倾轧的废墟变身风光旖旎的温情小镇、旅游小镇,这种发展格局和自身定位的双重变迁,注定载入映秀史册。
映秀的变迁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的缩影。经过3年多的奋战,截至今年2月,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已完工99%,概算投资8600多亿元已完成99.5%;纳入省重建规划的12个重灾县和91个一般受灾县13000多个重建项目已基本完成。
回顾灾后恢复重建之路,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新”。行进在灾区,扑面而来的是新家园、新产业、新风貌、新机制、新路径。站在全新起点,灾区开启发展振兴新征程。
家园、新生活、新发展。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抹平”伤口,而是由内至外的焕然一新,从居住条件到基础设施,从产业发展到生态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进步
5月,走在彭州市白鹿镇的街道上,面包和咖啡的香味扑鼻。
对于这个成都北部的山区小镇来说,上述两种食物与这里的风俗并不搭调。历史上,这里盛产煤炭和中药材。如果时间拉回到1868年,情况又会不同。那一年,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一同到来的还有教堂、咖啡和面包。
汶川特大地震中,这座距离震中只有40公里的小镇几乎被摧毁。
3年多过去,曾经的废墟早已无存。小镇上,一排排彩色的尖顶房屋,伫立在绿色的山峦下,一个崭新的充满法式风情和中国传统格调的精致小镇跃然眼前。
崛起的不仅是新家园。恢复重建中,当地仅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投入1亿多元,不仅恢复了书院和教堂,还新修了5条旅游通道。游客纷至沓来,许多农民因此“转身”,开起咖啡店、面包坊、婚纱影楼等。
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抹平”伤口,而是由内至外的焕然一新、整体进步。白鹿镇不是个案,放眼全省灾区,无不如此。
看住房。目前,灾区已经成功解决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提前一年实现“家家有房住”。
看基础。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经济干线、2.9万多公里需重建的农村公路绝大部分竣工通车,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38个重建城镇中绝大部分形成主体功能。此外,整个灾区完成8200多所学校、2200多个医疗机构的维修加固或新建,建成5600多公里的干线公路和3万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加固修复2000余座震损水库。
看生态。完成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林草植被近450万亩,实现了生态有改善。
看发展。去年,全省6个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思路、新举措、新机制。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为,灾后恢复重建过程成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过程
“震后新业欢迎你!”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新铺的柏油马路上,隔一段就有一条这样的广告牌。村民王正良家的乡村家庭连锁客栈就在这条路上。过去3年,这家人每年的旅游收入就达近10万元。
地震刚发生那阵情况却完全不同。当时,包括王正良家,全村有110多户的房屋需要重建,每户需资金20多万元。
让人惊奇的是,仅仅1年多过后,茶坪村100多户村民居然全部完成重建,更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居然都没有花一分钱。
背后的秘密是成都出台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指标换住房”,“社会资金开发重建、联建”,“产权融资”,“大地变小地”等农房重建新模式,不仅破解了受灾农户建房的资金瓶颈,还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产业发展问题。
灾后恢复重建中,成都市共有1.1万多户受灾农户参与农房联建,已吸引50多亿元社会资金用于开发性重建和联建,极大地缓解了灾后重建资金压力。
四川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震重灾区,重建资金需要1.7万亿元。不仅数额大,而且时间紧。
非常之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2008年6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抗震救灾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 “多渠道、大规模筹措资金”;当年7月13日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运用市场的办法破解重建资金难题,吸引国内外资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重建。”
2009年1月,四川省首个省级综合性产业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挂牌。随后,四川铁投、四川交投等投融资平台也相继搭建。通过建立银企、银政项目对接平台,吸引社会资金、银行贷款参与恢复重建,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3900多亿元。
受灾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仅东方电气震后就两次再融资共计63.78亿元,提前完成新厂址异地重建工作。同时,四川省抓住机遇,放大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裂变效应,缓解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项目资本金困难。
从2008年至去年9月,四川省资本市场累计实现直接融资586.85亿元,占20年来全省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一半,融资额和上市企业数量均位居中西部第一。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是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亮点。2008年9月下旬,省委、省政府领导带队分赴18个对口援建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感恩致谢与招商引资并举。四川省与18个对口援建省市签约项目464个,投资总额2039亿元;赴港澳招商活动签约项目71个,投资总额93亿美元。这次活动创下四川省招商引资历史上两个“最”:规模最大、效果最好。
2008年10月,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四川获得签约投资额2645亿元。到2011年的第十二届西博会,这一数字已攀升至6800多亿元。震后3年多,在川落户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60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居中西部第一。
起点、新目标、新征程。灾区产业实现再生性跨越,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新的更高的平台
东汽是企业恢复重建的一面旗帜。2011年,东汽顺利取得“十二五”开门红,工业总产量超过4000万千瓦,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出口合同突破1000万千瓦。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东汽,面临恢复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挑战。在全球经济总体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东汽为什么能够“风景这边独好?”
另一组数据可以回答这个疑问:在公司一季度新增的85亿元订单中,高效清洁能源占到43%,新能源产品比重由地震前的20%上升到2011年的60%。
同样是在最近,东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兆瓦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顺利下线,还即将下线用于海上风力发电的5.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这个机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历史上,东汽产品主要集中在火电和水电等传统领域。在加快重建的同时,东汽加大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力度。如今,火电、核电、风电、燃气轮机、太阳能发电以及海水淡化设备成为新东汽的主体产业。
东汽灾后重建是四川地震灾区产业重建的写照。
“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带动科学发展、灾区产业实现再生性跨越的过程。
2011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600亿元,增长22%,工业总规模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工业集中度提高到63%。产业层次呈现“一增一减”的好势头: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2011年的增速高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3年多来,四川省在重建中撤并、迁建、调整了近40个功能不完善、配套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园区。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行业比重则明显降低,小水泥、小玻璃预计到今年底全部淘汰,国家鼓励的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过去的不到3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重灾区汉源县有70多家高耗能企业面临重建,是换个马甲当“耗能”大王还是彻底“洗心革面”?最终,当地选择对所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其中的源富锌业通过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每吨锌所耗电能从3400千瓦时降低到2500-2900千瓦时,成了园区的节能先锋。接下来,公司还将引进余热发电系统,一年又可省上千万度电能。
灾区产业在“原地起立”基础上“发展起跳”: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灾区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改善;灾区产业发展迅速恢复,同时新建了一大批支撑灾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建中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灾区建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兴起……震后不到两年,39个极重灾县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对科学重建带动科学发展,灾区产业实现再生性跨越的最好诠释。
灾区产业实现再生性跨越,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了新平台:把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化对口合作和区域合作,认真落实与对口支援省(市)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四川地震灾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郝勇)6月21日,全国首次整体作战式防汛救灾测绘应急综合演练在四川举行,通过演练检验测绘地理信息应急测绘保障和应急作战能力。实战演练模拟背景为:21日6时,都江堰市虹口乡、什邡市红白镇、...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