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十字精神 标记成都——写在“红标·成都”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两周年之际

成都日报 2011-05-04 00:59 大字

四月的蓉城,春阳和煦,草长莺飞。在都江堰市蒲阳镇的一条乡间小道上,14岁的刘凡宇骑着自行车,快乐地向学校飞奔。骑车上学,对于同龄孩子而言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右眼先天性白内障的刘凡宇却在半年前才品味到其中的乐趣,在“红标·成都——亮眼工程”的帮助下,家境贫困的他获得了免费手术的机会,见到了一个清晰、色彩斑斓的世界。眼睛痊愈后,小凡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成为红十字志愿者,他说:“别人帮助了我,我也一样要帮助别人!”

“红标·成都”,是由成都市红十字会发起、成都传媒集团全程公益支持、广大爱心市民和爱心企业自愿参与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两年来,在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感召下,数百家爱心企业、数十万名爱心市民加入到活动中来,注入善款3000余万元,“红标”助困、助医、助学、助灾、助老、助残、助弱七类子项目相继推出,为有需要的群体送上关怀和救助。

经过两年历练、探索和实践,现在,“红标·成都”已成为成都叫得响、信得过、吸引得住人的公益活动品牌;“红标·成都”所倡导的“可持续性慈善”理念,在企业、消费者和地震灾区及其他救助对象之间搭起了一座爱心桥梁,成都市红十字会创建起一种长效公益筹资救助模式;随着救助对象、救助范畴不断延伸,“红标·成都”成为成都市红十字会拓展人道主义捐赠渠道和推动救灾、救助、救护工作的公益平台……

理顺体制

红十字“手臂”延伸到基层

“红标·成都”的发起,源于2009年,彼时,成都市正面临着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巨大的资金缺口。

汶川大地震后,在已成危房的办公楼里,成都市红十字会快速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紧急救援,一件件矿泉水、一包包方便面、一顶顶帐篷源源不断送往灾区。据统计,在抗震救灾期间,成都市红十字会接收捐款3.5亿元,组织了4万余人次志愿者参与物资装卸押运、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灾后重建任务艰巨。成都市红十字会主动出击,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援建,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基会、兄弟省市红十字会和一些知名企业支持下,争取灾后救援及恢复重建款物共计人民币24.17亿元。其中,通过成都市红十字会直接援助的学校、卫生院(站)和农民新村等灾后重建资金为人民币6.348亿元,援助民生项目总数为343个,已竣工318个,其他项目有序推进。

然而,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一些固有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都市红十字会在2001年独立建制,单独行使职能。但直到2008年,部分区(市)县红十字会仍没有完全理顺管理体制,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的地方即使有专职人员,可也是单兵独将,势单力薄。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红会救灾工作在部分地区遇到了“梗阻”,不能第一时间到位,这一现象在灾后重建中愈加突出。

地震是灾难,但其中更孕育着机遇和挑战。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区(市)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成都市红十字会对全市红会系统重新进行了梳理,配备单独的人马、合适的编制。至2008年底,全市所有区(市)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全部理顺,由分管区(市)县长担任会长,常务副会长比照区(市)县其他部门职级配备,并添置了精兵强将。

回顾这段经历,力推此项工作的成都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曲松枝十分感慨:“正是我们抓住时机很快理顺机制,才为后来的灾后重建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管理体制的理顺,将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的“手臂”直接延伸到了基层。此后两年的实践也证明,独立建制的区(市)县红十字会成为红十字活跃在基层的一个个“细胞”,一项项重建工程、援建项目、救助行动迅速落实到位,规范化运行,按程序推进,一座座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爱心的红十字博爱学校、卫生院(站)、农民新村迅速拔地而起,红十字的救助及时送到需要的群众身边,“人道、博爱、奉献”的人道主义光芒愈加熠熠生辉。

然而,在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深度破坏面前,成都市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缺口巨大。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主义领域的得力助手,成都市红十字会开始思考:如何让大地震中涌现的各种爱心行动,不会随着激情的退去而消散,而成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爱心行为,在日积月累中积沙成塔,形成共建新家园的“合力”?如何让人道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打造一个延续公众爱心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红标·成都”应运而生。

凝聚爱心

一元钱也可建学校

一元钱能做什么?买一支雪糕,或坐一次公交,或买一份报纸,但在“红标·成都”的理念下,一元钱汇集起来可以建一所学校!

“红标”行动采取“红标品牌→红标商品→红标消费→红标项目”循环公益模式,由红十字会创立“红标·成都”公益品牌,并从自愿加入“红标”行动的企业中选择优质畅销产品(服务)作为“红标商品”,企业按约定拿出“红标商品”盈利的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消费者则通过日常消费行为个人参与公益活动,通过“红标”行动募集到的善款用于地震灾区的专项援建。这种模式,让企业、消费者、地震灾区三方获益:企业参加“红标·成都”活动,既提升了公益形象,也提高了品牌美誉度,扩大产品(服务)销售,在实现营销目标后拿出一部分利益用于公益事业,名利双收;消费者则通过日常消费行为个人参与了公益活动,爱心无需特别奉献,又不带来额外的支出压力,轻松易行;对于灾区重建来说,拓展了资金来源,加快了重建速度,享有了活动成果,是最大的受益方。

这种“1+1>3”的可持续慈善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很快,活动设置的多种公益活动平台——红标商品、红标服务、红标专项、红标渠道、红标捐赠、红标赞助、红标义卖全面开花,中国电信、成商集团、成都出租车行业、水井坊等知名企业和品牌纷纷加入进来,印有“红标”LOGO的红标商品、红标义卖区也成为市民们的最爱。很多外资、外地企业也纷纷主动参与,家乐福、伊势丹开辟红标专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推出机票爱心义卖,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将其主打海产品“国宴”用品作为红标商品……在“红标”的感召下,爱心跨越地域、国界,向成都市红十字会集结。

经过半年的运作后,成都市红十字会决定借助“红标”活动这个平台,为更多需要人道主义救助的群体送上关怀和救助。2009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日,“红标·成都——亮眼工程”正式启动,“红标”行动的救助范畴开始由灾后重建向其他人道主义救助渠道拓展。随后,“红标·成都”又相继推出了“1+1助学——为灾区学校援助教学器材和资助贫困学生学费”、“情暖夕阳——为老人提供关爱健康服务”、“牵手春天——为残疾人安装购买便利设施设备”、“救急行动——救助临时遇困家庭项目”、“助医行动——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项目”等一系列救助活动,救助范畴涉及助医、助残、助学等。通过成都市红十字会搭建的爱心桥梁,源源不断的爱心从企业和市民流向彼端,更多困难群体享受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眼下,他们又推出了“回归家园”项目,支持有机农业,扶持地震灾区群众在灾后重建结束后解决生计问题,得以持续发展。

慈善意识提升

红十字事业常青

从去年10月以来,成都的中国红十字会会员手中陆续多了一张银行卡,这张卡,既是红十字会会员的身份识别卡,也是一张爱心奉献卡,持卡人每消费一笔,成都银行就将按刷卡消费额的万分之五向成都市红十字会进行捐赠。同时,成都市红十字会建立起“锦程·红标爱心专项资金”,用于专项救助成都市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这种方式不仅方便持卡人将生活消费行为汇聚成对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的有力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的刷卡消费,让慈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是发展红十字事业深厚的土壤;而红十字会所秉承的“人道、博爱、奉献”宗旨,也让每一名参与者陶醉其中,让受益者懂得感恩回馈。

在“红标”系列活动中,感人的故事比比皆是:湖北沙洋小红湖监狱600余名服刑人员自发捐赠近3万元,从千里之外遥寄到成都市红十字会,捐赠给素不相识的成都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领导人来成都出差,了解到“红标”行动后,主动找到成都市红十字会要求加盟;金堂县净乐村小的孩子们受到援助后,特意请成都市红十字会搭桥,为千里之外的爱心企业捎去感恩之情;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双双来到成都市红十字会报名,申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一次次的爱心汇集,一次次的爱心传递,“红标·成都”成为成都红十字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回首两年来的点点滴滴,回眸“红标·成都”从发起到壮大的每一步,市红十字会领导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汶川大地震后,面对巨大的挑战,成都市红十字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把握住‘危\’中之‘机\’,在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推出了‘红标·成都\’,实施红十字事业的品牌化推广,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和长效机制。”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3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红十字会,发展团体会员近1000家,发展个人会员4万余人。

灾后重建工作虽然结束了,但红十字精神一定会薪火相传,永远标记在成都!本报记者 王眉灵

新闻推荐

如磐的基石 如山的信仰 ——写给战斗在一线的全市广大基层干部

□本报评论员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前夕,市委隆重表彰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基层干部,这是对长期以来奋战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的高度肯定。统筹城乡发展改革8年,我们之所以...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