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好“绿色”文章 种粮也能赚大钱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3-03 10:44 大字

晾晒稻谷。

收获的优质水稻。

新闻背景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要在优质专用上着力,重点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等专用农产品,同时要开发功能农产品,着力培育优质富硒茶、富硒大米等产品,逐步实现普通农产品功能化,功能农产品常态化。

□本报记者 蒋静

“去年我们水稻种植总面积为900亩,其中优质稻有300亩左右。由于品种好、管理科学严格,我们的大米单价为每斤8元多,销售情况很好,今年我们计划增加30%的种植面积,其中特优稻150亩。”3月1日,广汉市一家农业公司的负责人吴春告诉记者,经过2016年试水,良好的市场反响让他们发展优质水稻的信心更足了。

市场走低

收益下降 转型势在必行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全国种植面积约4.5亿亩,年产量近2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5%,全国约有65%的人口以稻米为食,市场消费量巨大。然而近年来,四川省却出现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农户不愿种、新型经营主体偏少的现象。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四川省水稻种植面积为2932万亩,相对于2000年的3185.6万亩,总量下降了253.6万亩,且这十几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减少14.9万亩。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专家、四川省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郑家国研究员表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推高,加上稻谷销售价格已连续3年低于国家最低保护价,导致农户种稻积极性下降,耕地非粮化、农民非农化现象呈上升趋势。应付田、撂荒等现象已经出现。

郑家国分析,一方面,单独农户种植水稻过程中抵御生物灾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发生灾害则导致单产和总产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储备不足。现有生产技术是按一家一户小生产条件研制出来的,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需求。国家主推“集中育苗和机械插秧”技术,但四川水稻机插秧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难点在于毯苗机插与四川省的种植制度存在较大矛盾,加上新型经营主体自身的技术积累也十分有限,部分业主完全没有种植水稻的经历。”

2016年,三台县明确提出,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将全县4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的30万亩转型为绿色水稻。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李道斌介绍,当前在国家库存充足以及国际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水稻生产必须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只有效益提升,才能提升种植积极性,真正改变粮食自给能力不足的局面”。

亮点闪现

回报丰厚 创新不断涌现

记者了解到,去年三台县已有大型农业公司在当地联合农户开展稻鸭共育示范田10000亩,通过种养循环和统防统治,生产的生态A级香米市场售价为每斤12元,推出后在当地供不应求,签约农户每亩纯利润在2000元左右。

2015年开始,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在省内多地利用自育的优质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稻渔耦合模式研究推广。研究所专家张涛介绍,2016年,宜宾市翠屏区宋家镇实施的120亩示范田通过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亩产水稻559.8公斤,水产品150公斤,且收获的水稻和水产品质量均有较大提升;大米售价在当地普通品种售价的1倍以上,加上水产品销售,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增收效果显著:同时减少化肥用量30%—50%,减施农药60%—80%。

近年来,四川省有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吕世华告诉记者,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有机水稻的种植效益十分可观。据他介绍,2016年简阳市新天地水稻合作社发展了500余亩有机水稻,出产的有机稻谷实行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6元,亩产量600公斤,亩产值达3960元,扣除成本1310元后,每亩利润可达2650元。

2015年9月,已在农业科研一线奋斗多年的吴春从单位辞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身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并选择将种植优质水稻作为主要业务方向,“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其实是十分旺盛的,但这部分利润,绝大多数被外来的大米赚走了。”有鉴于此,公司制定了科学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2016年生产的无农残健康大米一经推出,即受到市场充分肯定。

“四川省自产稻谷不能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郑家国告诉记者,在销售终端,东北粳米等外省米和泰国米在一段时期内依然会成为超市的销售主体,“不过情况已在发生改变。四川省已经选育出一批国颁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如川优6203、宜香2115等。在多方协同推广下,川米不优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变,2016年四川自产优质米开始进入成都超市。”

产业转型

导向明确 发展要素齐备

早在2015年,农业部就发文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攻关。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优质专用上着力,重点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等专用农产品。在郑家国看来,其中关键在于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成技术模式,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绿色化,“要做好内涵的拓展,将‘绿色\’的要求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坚持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更加注重绿色为本、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种植户应树立绿色的理念,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树立效益的理念,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做到投入与产出相协调;坚持增产的理念,挖掘单产潜力,围绕优质高产品种、机械化栽培技术、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控肥、控药,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从2013年开始,四川省加快水稻新品种推广力度,重点从产量型向优质高产型、绿色有机型转变,从强化栽培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式转变。据省农业厅种子站统计,近三年以来四川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超过1500万亩,占比突破50%。

在水稻生产中,机械直播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的突出优势。去年在眉山市东坡区早茬口示范片中,验收稻谷产量超过750公斤/亩,在大邑县麦茬稻示范片也突破了600公斤/亩。2016年,省农业厅召开了3次专题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会,由省农科院与省农技推广总站联合编制的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规程也已正式颁布实施,预计今年四川省的机械直播技术应用面积将出现井喷式扩大。

郑家国告诉记者,研究发现,化肥、农药 “双减”在四川省水稻生产中具有很大空间。随着化肥工业的技术进步,增效肥料、缓控释肥料已经进入全国推广阶段,且价格实现平民化。在化肥用量减少20%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水稻不减产。通过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推广水稻专用肥、积极示范前氮后移技术等措施,节本增效明显。随着病虫害防治专业队或专合社的不断发展,预防为主、适时用药、一药多治或混用兼治将越来越多,田间天敌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防效可达80%左右,加上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杀技术、病虫害防治前移等技术,均能减少农药施用量。

记者了解到,推进再生稻生产也是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可靠途径之一。近年来,四川省相关技术不断发展,“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一种双收,省工节本,既增加一季稻谷产量,再生稻米又品质优良,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之一。当前全省再生稻常年收获面积400万亩左右,高产记录已突破350公斤/亩。

业内声音

前景光明尚需精准发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种水稻,只要能够做到优质高效,那就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谈及自己当初的选择,吴春表示,相对于经济作物,他更愿意在水稻这个传统品类中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品种农产品的市场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我县提出扩大绿色大米生产规模的出发点所在。”李道斌告诉记者,发展方向虽然明确,但在具体推广过程中,总有部分群体存在观望和疑虑,这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先行先试,用成功的经验带动更多人投入其中,才能真正优化四川省农产品的结构。

郑家国认为,四川省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首先要重视抓优新品种推广,推进“川米优化”工程,“继续推广现有达到国颁优质稻标准的高产优质品种,到2020年全省优质水稻面积达到240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全面提升四川稻米品质。”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中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鉴选,通过优势清洁产区、优质品种与标准化种植技术的集成配套,打造一批优质米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并建立中高档优质稻 “品种+技术+经营主体+品牌”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开发机制、模式及样板,“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区域可开发功能性专用稻米,如富硒、高直链淀粉等,城市郊区可利用彩色水稻品种搞好创意农业。”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比对了10多万张照片 肇事逃逸者终于找到了

本报讯(记者曾啟秀)近日,一位年过六旬的太婆在绵竹市富新镇上庵村10组一村道十字路口被撞身亡。车祸发生后,肇事司机逃离了现场。民警凭着现场留下的灰色车辆残片和近20万张卡口照片和500多个小时的...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