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农家书屋开门难
□栾静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充分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农民建立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科技致富、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也为实现文化的“城乡统筹”提供了可能的路径。启动于2006年的四川省农家书屋建设试点,为解决农村群众读书难问题拉开了序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种类少、内容陈旧老化等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农家书屋面临的难题。
农家书屋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管好。如何破解农家书屋“遇冷”困局?成德绵三地的探索或者可以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一
“506411”打通乡村阅读
成都蒲江
□本报记者 冉倩婷
61岁的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村民邓仕儒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看书。现在,他是新书屋的常客。7月13日下午两点半左右,邓仕儒牵着自己5岁的孙子邓国松,冒雨踏进了八角井村农家书屋的大门。“像这种下雨不用做农活的时间,都来。”
被遗忘的农家书屋,正逐渐重回八角井村人的生活。2015年7月,它被蒲江县文体旅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民间公益组织3+2读书荟正式托管,到现在正好一年。“效果不错。”蒲江县文体旅局副局长何敏认为。
目前,3+2读书荟在成都市的大邑、蒲江、新津、温江、邛崃托管了共计14个农家书屋。
门可罗雀下自发“试点”
大邑县鹤鸣乡牟家营村的农家书屋,是这场“托管运动”的起点。
2014年,大邑县的200多个农家书屋普遍门可罗雀,面临“遇冷”境况。彼时,总部设在大邑新场古镇的民间公益组织3+2读书荟,建立的公益书馆及流动书屋等却人气颇旺。两相对比,大邑县文体广新局找到3+2读书荟,提出了“托管”建议。
收到提议后,3+2读书荟着手在成都市部分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农家书屋的调查,发现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乡镇重建不重管,缺乏主动宣传意识,村民的知晓度不够,有书无人借;“另一方面管理漏洞也很大。”3+2读书荟副执行长邓淙源说。
3+2读书荟发现,多数管理员几乎都由村干部兼职,没有专职管理员,不仅图书分类不清,借阅登记不全,还时常在上班时间遇到“关门上锁”的情况,因为“负责管理的村干部下组去了”。
“即便这些农家书屋随时开门,前来借阅书的村民也不会增加多少。”邓淙源说,很多农家书屋阅读环境不好,图书陈旧、种类偏少,农业技术类的书籍占比太大,没有适应村民的新需求。
致力于打通乡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3+2读书荟决定接手这个托管任务,试点点位就定在牟家营村。
接手托管后放出“鲶鱼”
“接手托管后,我们决定分三步走。”邓淙源说,第一步,“门打开”;第二步,调整书籍结构、营造阅读环境;第三步,做强吸引力。
3+2读书荟招纳了一名志愿者担任牟家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书屋周二到周日按时开放。“周末两天才是大家最有空闲的时候,必须要开门。”
一份书单提供给了大邑县文体广新局,对方根据书单书目挑选采购,补充到了牟家营村农家书屋。除了最新的农技知识书籍,这份书单重点推荐了《笑猫日记》系列、《查理九世》、“马小跳”系列等儿童类畅销图书,以及老人喜欢的保健、养生类图书,年轻人欢迎的职场励志、休闲旅游类畅销书。“牟家营村留守老人、小孩多,配书要有针对性。”
基础打好后,拿什么吸引村民来?
根据以往经验,3+2读书荟决定放出开展活动这条“鲶鱼”,搅动人气,吸引村民走进书屋,重拾阅读习惯。他们总结出一套“506411-4320”托管服务体系,其中的“506411”,就是各种活动。“50”,每个星期一次志愿活动,一年合计50次;“6”,一年6场乡村讲座;“4”,一年4次文化展陈;“1”,一年1场书馆风景游;“1”提供1场文艺小分队文艺表演。“每个星期,志愿者会带着小朋友展开刮画、剪纸、趣味英语等活动,或举行阅读交流、提供阅读书目引导。根据牟家营村村委会提供的统计数据,现在,周末到书屋里阅读、借书的人最多能达到二三十人次,“周一到周五也都有人来。”
大范围推广难在哪里?
托管模式成效渐显,更多的区(市)县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我们会根据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在标准化托管服务体系基础上做出不同特色。”负责蒲江县6个农家书屋托管工作的3+2读书荟公益项目部副部长赵丽翔举例:在儿童较多的八角井村,提供的志愿服务就偏重少年儿童类活动,“50次中至少有30次”。
不过,3+2读书荟与自发“试点”托管模式的区(市)县同时认为——这种模式,不能大范围复制推广。
“每个农家书屋一年的托管费用是3万元,大邑县有200多个农家书屋,资金需求庞大。”大邑县文体广新局党组成员肖映雪的这一回答,也得到蒲江县文体旅局副局长何敏的认同。
如何破解这种困境?大邑县要求3+2读书荟不再将活动对象范围局限于本村,“其他村村民想参加也可以来。”肖映雪说,同时,让“托管”在全县的农家书屋中“换着走”,“形成阅读习惯、培养出阅读氛围之后,就换另一个书屋托管,以此逐步在全县推开。”
二
有氛围有特色书屋自然有人气
德阳广汉罗江
□本报记者 袁婧
“去年看过的一本书,咋就找不到了呢?”7月14日,广汉市松林镇沙田村5组村民张景会来到离家不过十来米的“猪圈书吧”,想要借书。“怕是被别人借走了,还书的时候我帮你留意着。”书吧主人喻昌波说。
虽然是喻昌波自掏腰包,但这个书吧是公益性质的,免费为村民提供图书,要带走或在这儿看都可以,愿意喝茶的给点茶钱就行。
同样自办公益书屋的,还有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土生土长的龙敦仁。他用自己40年的藏书建起了农家书屋,免费开放。
在农村书屋日益受冷落的当下,这两个公益书屋为何颇为火爆?
受欢迎:找得到“读书氛围”
木质书架、软皮沙发,搭配盆栽、布艺,这个乡间书吧,四处洋溢着都市常见的“文艺范儿”——在成都、北京、上海、丽江漂泊了二十多年的喻昌波,将自己喜欢的这种风格带回了老家,“读书就要有读书的氛围。”
他还特意给这个书屋起了“猪圈书吧”这个有点古怪的名字,“这儿以前是个废弃的猪圈嘛。”这样的反差,反而使得书吧增添了几分趣味。
目前他的书吧得到广汉市图书馆的支持,图书量已超过了2000册。
开放免费书屋,龙敦仁同样“只图个氛围”。他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读书,40年下来,藏书已经超过了3000册。乡亲们口耳相传,想要请教什么问题、借什么书看,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私下借书的人逐渐多起来,龙敦仁索性将自己的藏书对村民开放,“光是自己看多没有意思啊。”后来村里新建文化院坝,他又主动挑了两箩筐书,支援农家书屋的建设。
他喜欢村里爱读书的人都往他那里“钻”,看书,借书,喝茶,讨论。“有时候讨论热烈了,连煮的饭都忘记了。”龙敦仁说起这些,哈哈大笑。
受期待:听得到“特色课堂”
不过,张景会爱到“猪圈书吧”去借书,不仅仅是图个“读书氛围”。
沙田村有种植柚子等果树的传统,村民们对果树种植技术的需求度很高,但要直接阅读和理解农技类的专业书籍,却有一定难度。而“猪圈书屋”有喻昌波这个“老师”在,“有不懂的就可以问喻哥,很方便。”
除了“辅导”专业技术外,喻昌波还逐渐组织起更多的“特色课堂”,把自己在书上学到的东西,“转手”教给乡邻们。
比如针对成年人的“健康课堂”,讲如何利用柚子花治疗咳嗽、柚子皮有些什么功效……“一上课就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多得不得了。”比如针对留守儿童的“艺术课堂”,教书法、绘画、手工,基本美术知识、野外自然探寻……两个多月下来,“学生”已经有16人。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书吧和课堂,都只是载体,最终是要形成爱读书的氛围。”喻昌波说。
星光村的果树技术“土专家”刘复东,则是龙敦仁农家书屋的常客。“我懂技术,但不怎么懂文化。”刘复东说,他常向龙敦仁请教“如何将技术传授给果农”。
在龙敦仁的帮助下,“首先疏出病虫果,奇形果、二花果,弱枝顶尖双帝果,左右不齐留单果,技术操作好效果……”一首首关于果树种植的快板诗,通过“农事课堂”传遍了星光村。
“农家书屋通过农事课堂一样在发挥作用。”龙敦仁觉得这也是好事。
三
手机APP连接农家书屋不再是“孤岛”
绵阳涪城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拿起一本书,用“扫描枪”对准背面的条码,“哔”的一声,书籍信息就被录入到系统中。7月14日下午,在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尖峰村的农家书屋里,两位工作人员忙个不停。这个下午,她们要完成整个书屋4000册图书的信息录入工作,为本月底启动的涪城区“云书屋”提供数据支撑。
再有两周,涪城区106个农家书屋的书籍都将被纳入这个系统。届时,依靠一部手机APP连接,各个农家书屋将不再是“孤岛”,读者还可以在书屋之间“通借通还”。
忧虑:书屋渐成“一潭死水”
在村民李俊的印象里,村口的农家书屋虽然存书不少,但一直门庭冷落。许多书都还十分干净,几乎从没被人翻阅过。问题在哪里?涪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股股长肖庆国认为,症结在于书籍本身,“农村的阅读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但许多书屋内容陈旧,而且更新太慢太少,跟不上需求。”
以尖峰村为例,常住人口1000人,多为老年和儿童。但农家书屋每年只有1200元新书采购费用,其中用于购买少儿类图书的只有10%。这意味着,一年添置的几十本新书中,只有几本对儿童读者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许多实用类书籍内容陈旧,或者缺少针对性,也没法吸引成年读者。记者随手抽出一本淡水鱼养殖技术书籍,出版时间竟然是2004年。在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难想象一本12年前的书籍,能对养殖实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每年新书添置数量有限,肖庆国也考虑过通过书屋之间的书籍流动来解决新书不足,但传统的管理模式阻断了这种可能:“一方面,农家书屋往往统一采购,书籍大同小异;另一方面,书屋是各个村子分别管理,联系互动很困难。”在书籍的大海里,各个农家书屋宛如一个个封闭的“孤岛”,日渐冷清。
尝鲜:互联网搭起连接“桥梁”
2015年8月,涪城区决定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云书屋”,将各个农家书屋与其他公共图书资源一起连接起来。
7月6日,该APP正式上线。其背后是新建的全区公共图书数据库,不仅涵盖106个农家书屋,还包括城市社区书屋和涪城区图书馆,收录图书总量高达76万册,远远超越了一个书屋2000册图书的范畴。
借助这个APP,用户可以查询全区的公共图书信息——某本书在哪几个书屋可以借到、相关书屋的地址在哪里等。
现在,要在书屋借书,也不必局限于当地村民的身份。只需刷一下二代身份证,就可以借走图书,而且能在各个书屋之间“通借通还”。在肖庆国眼里,该APP不仅仅是个服务软件,还承担着数据采集的功能,为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提供依据。“使用身份证借阅图书”,为调查采样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包括读者的年龄段、阅读喜好等。同时,该APP还提供5万种正版电子书。根据电子书的阅读量,也可以反映出当前最受欢迎的书籍类型。
这些信息都将被整理出来,反馈到书屋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下一步农家书屋采购清单的梳理提供依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原本每年看10本书的人,可以看20本甚至更多。”肖庆国说。
新闻推荐
大邑司法局安仁司法所所长李轶(中)解答群众购房法律问题本报记者曾昌文文/图2014年10月举办的全国司法厅局基层处长培训班上,司法部提出了“以充分发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大力推动刑满释放人员安置...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