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隐庙:源自扬善惩恶的大秀才

华西都市报 2016-03-12 15:51 大字

唐代罗隐(老画像)

大邑人没有不知道罗隐庙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邑县城东郊有个银屏乡,境内的罗家湾干溪河畔屹立着一块罗隐大秀才的墓碑,除石碑中间镌刻有主体正文外,左侧下端尚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仲秋立”的石刻字迹。这方墓碑,足以考证此地原为大邑“罗隐庙”遗址,而唐代的“大秀才”罗隐应与古蜀大邑有千丝万缕的渊源。

罗隐辞官迁大邑

据《十国春秋》《旧五代史梁书》等史籍记载,罗隐,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唐朝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罗隐出生于浙江新城郡(今富阳市新登镇)官宦之家。长大成年后,他一度走上仕途,系晚唐时期江浙一带位居“三罗”之首的大秀才和文学泰斗。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罗隐赴京师参加进士之考落榜。多次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然而他锲而不舍,自研诗文,成了唐朝末年文笔一流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黄巢起义后,罗隐隐居九华山。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五十五岁那年,归乡倚依吴越王钱镏,先后出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官职。饱读诗书的他,为官清正廉洁,体恤民生疾苦,著有《甲子集》《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广陵妖乱志》等二十多部宏篇力作。

后来罗隐看不惯官场昏庸腐败现象,毅然辞官举家迁徙蜀中大邑寓居。在大邑县银屏乡罗家湾生活期间,他以待人和蔼、推广国学、传授礼仪等高尚品格赢得大邑人衷心爱戴。这儿的人们,尊称他为“大秀才”,还把他看成慈善济贫的“神人”。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罗隐不幸因病谢世,享年七十七岁。厚葬那天,同僚、文友从各地赶来,为他举行了十分庄重肃穆的葬礼,把他葬于大邑县银屏乡罗家湾的山坡上。当地百姓还仿照他生前的模样,在新建的“罗隐庙”内塑了一尊罗隐的贴金坐像,以铭记他一生惩恶扬善的英名美德。

帮衬百姓解劳役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大邑斜江河边有个大地主,对同乡百姓刁钻刻薄、极不友善。

有一天,罗隐途经这个地方时,见一体力不支的老大姐,担着水摇摇晃晃地走来,便好奇地上前问大姐家里有没有壮劳力,何苦忍心让你这般虚瘦的人来担水?

她答道,我是个孤人,我们东家说,罗家湾泉水凼的水煮饭好吃,所以规定不准其他人户用这凼水,佃户必须轮流在这儿担水供他家使用,不然就要加租谷、加押金、加劳役。

罗隐闻言,暗暗思忖:这个老财缺人性又霸道,连老百姓生活用水都要限制,那我从即日起叫老财主全家用不到泉凼水。遂转向老大姐说:“你不要担心,这凼泉水马上被我弄干,那家老财休想再吃泉凼水”。

罗隐果然想法找人将这凼泉水引开分流,从而破灭了地主老财借口加租谷加押金的痴心妄想,还解除了地主老财强加于佃户身上的不合理的许多劳役。

为此,罗隐百年归山之际,大邑当地百姓为报答他生前的恩德,纷纷凑钱凑物、投工投劳,并取他的真实姓名,特地在干溪河岸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子“罗隐庙”。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这座庙宇被全部拆除。 何其敏 文/图

新闻推荐

双河场:山地情歌的古今嬗变

双河场街道双河人唱着抬木号子歌过河大邑篇(04)大邑双河场,民风淳朴,山川肥美。自古迄今,居于这儿的山民们,都喜欢哼唱山地情歌,被国人称颂为“山歌之乡”。而“双河场”这个地名,缘自宋代古蜀...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