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文明的“成都样本”

成都日报 2015-09-21 23:11 大字

大气治理

设立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扬尘等专项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5年上半年,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6.4%、17.5%、16.4%、23.7%,无严重污染天气。

水污染治理

启动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了浣花溪公园、东湖市政公园等一批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同时,探索建立水污染治理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城市水网治理,2013年又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8座,焚烧发电厂3座,已建成投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二期工程、中心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基本建立起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系统。建成投运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绿地景观等建设

近年来加快龙泉山、龙门山和邛崃山系生态屏障建设,配套实施“百湖”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构建“六湖八湿地”的生态湖泊水系。在中心城区实施“三环六通道”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目前,城市绿地率达35.69%,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1%以上。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将于近日正式发布,“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填补空白、整合统一”——16个字囊括了方案的鲜明特点,无疑,方案的出台,更是将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尤其重要。面对这些新趋势、新变化,成都市积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坚持用制度创新来破解环境与发展难题,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成都以此破题不仅夯实了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更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感,书写了一部生态文明探索道路上的“成都样本”。

生态体制改革创新先行

317个乡镇实现环保机构全覆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在成都早已开始破题,而乡镇环保机构的建设,则是其中重要一笔。

2014年2月起,成都市启动了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建设,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统一标准、整体推进环保机构设置,并延伸到村和社区。至此,成都已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保工作机制,按照新《环境保护法》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属地政府的责任,明确了人员、职责、经费、场所、装备“五落实”,在全域实现环境管理网格化、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日前,成都市环保局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工作的意见》《成都市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工作考核指导细则》和《成都市乡镇环境保护现场巡查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和工作指南,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环保机构管理机制。

这只是成都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环境管理体制的一个片段。

毋庸置疑,制度创新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强大动力。2012年起,成都市开始实施的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打开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突破口。2015年以来,成都市已扣缴相关区(市、县)资金1825万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水环境治理。

与此同时,成都市不断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开展资源环境税费改革试点、碳排放权和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推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资源普查,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进一步保护生态资源。

夯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

如果说环境治理是一场“硬仗”的话,那么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武器”。在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全面夯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它生态“路径”中的亮点。

走进成都目前最大的新建污水处理厂,优美的环境、先进的工艺让记者眼前一亮。据了解,新建污水处理厂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城市管网来的生活污水,服务面积约195平方公里,总处理规模一天达到100万立方米,占到了成都目前城区整个污水处理量的一半以上。在厂区内,通过7大工序让浑浊的城市污水变成达到或高于国家最高标准的清水,同时,处理后的水还作为再生水,回流到城市河流上游,供城市景观绿化用水。据了解,截至2014年年底,在成都共建有247座污水处理厂(站),污水处理能力达301.56万吨/日,实现了中心城区、郊区(市)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而这样的环保“大手笔”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

而在空气质量监测上,目前,成都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不仅如此,成都还建成了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并投入运行,在200平方米的观测站中,配置了近30台国内外先进的大气监测仪器,监测项目除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6项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外,还对大气中的PM1、黑碳物质、多种粒径气溶胶、气象参数、重金属物质、阴阳离子、挥发性有机物质和空间分布的气溶胶退偏比与消光系数等共近150项大气参数进行适时监测,为成都科学治气提供依据。

另外,在夯实环保基础设施上,成都积极推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建成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8座,焚烧发电厂3座,已建成投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二期工程、中心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基本建立起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统一收运系统。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成投运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实现全市医疗废物统一收运和集中安全处置,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运。

铁腕治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都把环境质量的改善,看得尤为重要。“我们地处盆地,四面环山,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我们污染物扩散条件更差,这也使得我们要花更大决心、更大力气去治理环境、改善环境。”一位从事多年环保工作的人士如是评说。

的确如此,成都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先后淘汰钢铁、火电、水泥、印染等企业664户,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等,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这都无疑彰显出成都“铁腕治污”的决心。

而另一方面,成都重拳出击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在大气治理方面,成都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深入开展了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4年,成都市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38.7%、6.3%、18.0%、20.6%。2015年上半年,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6.4%、17.5%、16.4%、23.7%,且没有严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逐年下降,成为最好的“佐证”。

而在水环境治理上,成都启动了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了浣花溪公园、东湖市政公园、南湖公园等一批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努力培育现代蜀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同时,探索建立水污染治理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德阳深入实施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另外。加强城市水网治理,先后开展锦江(府南河)、沙河综合整治工程,2013年又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而目前,在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成都流域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

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1%以上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成都的花香曾让陆游为之痴迷和回忆。这也是成都人系统打造生态之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则了。

成都人爱花,有赏花的习惯。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制作的二十四时赏花指南,就有颇多市民追捧。一月看梅,二月海棠、早樱和木兰,三月梨花、紫荆,四月桃花与桐花,五六月栀子,七八月荷花、紫薇,九月桂花,十月十一月赏芙蓉,十二月腊梅……在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等地,每年还会定期开办盆景展、菊花展、荷花展等专题展出,有许多展览已经持续了50多年。

现在,一年四季,成都依然可以不间断地欣赏到盛开的花卉。漫步城中,到处都是高大的榕树;而从市中心向外无需走得太远,就可以接触到绿地、湖泊、湿地。

成都的优美环境,持续不断地给市民提供着“幸福感”。而在这背后,是成都人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和持续打造,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近年来,成都加快龙泉山、龙门山和邛崃山系生态屏障建设,配套实施“百湖”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努力实现“山山见绿、川川见水”的生态建设目标。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构建“六湖八湿地”的生态湖泊水系,着力形成以湖泊水系为特色的环城生态景观带。

而在中心城区实施“三环六通道”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建设社区绿地、街头绿地和邮票绿地,目前,城市绿地率达35.69%,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1%以上。

一线探访

点位:乡镇环保机构

317处基层环保“眼线”

盯紧身边污染

这几天,成都市大邑县青霞镇镇政府的环保办公室正在绘制一张“镇域污染源地图”,这在青霞镇的“镇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张“地图”上,散布着用红圈标注的5个“重点污染源”和17个“一般污染源”。这22个污染源(动态数据),就是管理职能归属于青霞镇环保办公室的“C类污染源”。

去年年底,成都全市317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环保机构,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市的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已经运行大半年,这个在落实基层环境保护“属地责任”上的全国率先举措,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作为一种新事物,这些乡镇环保机构眼前又面临哪些问题?

扫除“盲点” 基层环保有“眼线”

今年4月,青霞镇环保办关闭了该镇分水社区的一家养鸭场。“群众向我们举报它非法排污,弄得河沟里的水又浑又臭。”青霞镇环保办公室主任屈小虎说,接到举报后,环保办公室的三个工作人员带上由成都市环保部门统一配备的仪器设备到现场取证。

经查实,该养鸭场违法排污,确实已经对周围环境和河沟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屈小虎和同事查看镇域地图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该养鸭场所处位置位于青霞镇的“禁养区”内,于是立即联系大邑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前来对其实施限期关闭措施。“乡镇环保机构,能有效解决环保‘监管盲点\’和处理及时性的问题。”大邑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尹川介绍,大邑县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执法大队外勤人员也就十几个人,“光靠我们根本忙不转。”

据了解,经过大半年的运行,成都市环保部门确定了全市317个乡镇(街道)环保机构目前承担四项主要工作:摸清污染源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强化日常巡查,完善情况上报机制;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化解环境信访投诉;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个‘镇域污染源地图\’,将帮助我们做到日常巡查心中有数,有情况时快速定位、及时前往。”屈小虎表示。

熟人熟事 更易解决日常纠纷

几天前的一桩油烟扰民投诉,在龙泉驿区龙泉街道环保办公室的调解下顺利化解。

天生路上的住户投诉楼下一家串串油烟扰民,“我们叫上社区书记一起去协调,熟人熟事的,大家有话好说,只花了十多分钟,店老板就同意把烟道加高。”龙泉驿区龙泉街道环保办公室主任金力说。

记者从成都市环保局了解到,成都市乡镇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由乡镇或街道原来的政府工作人员调剂而来,他们在日常环境纠纷调解中,更容易担当起矛盾“缓和剂”的角色。

龙泉驿区环保局机关党委书记陈伶对此有着直观感受。“随着城市发展,噪音扰民、油烟扰民等日常环境矛盾纠纷越来越多。”陈伶分析,环保执法是刚性的,容易引起人的抵触心理,执法对象不配合取证的情况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针对这类小问题执法成本太高。”

成华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有同感——2015年以来,成华区接到的环境类投诉中,每月关于餐馆的油烟及噪声扰民几乎都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处理油烟扰民投诉为例,“如果经执法人员协调对方拒不接受,就要对其进行取证、制作格式化的检测报告、进行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执法等,处理一个案件,需要两到三人,花一天时间。”

相关负责人认为,乡镇环保机构的“熟人熟脸”,大大缩减了执法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点位:新建污水处理厂

污水7步变清水

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我们每天要用多少水?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耗水约150升。而我们成都每天产生的污水都如何处理?排向何处?日前,记者来到刚刚建成运行的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据了解,这个新建的厂是成都市今年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通过7大工序让浑浊的城市污水变成达到或高于国家最高标准的清水,而它作为再生水,将回流到城市河流上游,供城市景观绿化用水。

7大工序让污水变清

据了解,新建污水处理厂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城市管网来的生活污水,服务面积约195平方公里,总处理规模一天达到了100万立方米。“我们成都污水处理的总体规模接近180万吨/天,而我们厂的处理占到了很大一部分,现在基本上在高峰时段都是满负荷运行的。”成都新建污水处理厂工艺主管颜黾说道。

城市污水通过交错复杂的城市管网来到污水处理厂后,将经过7个步骤的净化处理,重返清澈而循环加以利用。

城市管网的污水首先将到地处中和镇的一个厂外污水泵站,这个泵站的提升能力就是每天100万吨。“城市的生活污水将首先在厂外污水泵站里面通过污水泵进行一次提升,就来到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配水井。然后我们要在配水井对每条线的污水进行一个分配。” 颜黾说道。

污水进行分配后将首先来到细格栅,而我们采用的细格栅是内径流的孔板式的细格栅,去除固体悬浮物的能力高于国内常用设备。

细格栅清除漂浮物,曝气沉砂池过滤细沙,以及初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净化污水的关键一步,才刚刚开始。

“去除泥沙之后的污水就来到了我们污水处理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物池。”颜黾告诉记者,这里主要是对污水里面的COD、BOD、总磷、总氮这些主要的污染物,通过活性污泥法进行一个有效的去除。

去除以后的污水,污水就来到二沉池,二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将生化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一个分离。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里上面是清水,而颜黾介绍说,上面的清水会排往下一个滤池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而下层的泥就通过下层输泥管道运往淤泥浓缩车间进行浓缩脱水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要经过3级处理,最后还要进行紫外线消毒,把水里面的粪大肠菌群进行一个有效去除后,水才能出厂再利用。

而通过紫外线消毒,水质已达到国家最高的城市再生水利用标准,通过出水口排出。

自身加码 污水处理标准高于国家最高标准

而记者在新建污水处理厂的中央控制室看到,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记者看到对比水质发现,进水的氨氮指标是30.32毫克/升,而处理后出水的氨氮值是0.5毫克/升。颜黾告诉记者,根据我们国家地表水一级A标准,出水氨氮值只需要小于5毫克/升,而我们的氨氮值是0.5毫克/升。“可以说只相当于国家最高标准的十分之一,远远优于国家一级A标。”颜黾说道。

除了氨氮指标之外,另一个主要的污染物指标COD的标准,也是高于国家标准。颜黾介绍说,从我们的水质监测来看,进水的COD浓度是238.06毫克/升,而经过处理后出水的COD浓度降到了12.74毫克/升。而国家最高标准是要求出水COD浓度小于等于50毫克/升就达标,而我们的出水水质远远高于了国家一级A标。

不仅如此,为了有最直观的感受,工作人员将进水和出水通过采样瓶进行采样,记者发现,进水的水质明显是浑浊发黄含有很多杂质,味道刺鼻,而通过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却是清澈无味的,不难看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效率都高于国家标准。

本报记者 李凌翌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马丁 摄

新闻推荐

大邑县大邑·成都农业创客中心启动 10余个创客团队首批入驻

本报讯(杨颖记者李颖)记者从大邑县获悉,日前,大邑·成都农业创客中心启动仪式在青霞镇幸福公社举行。据悉,大邑·成都农业创客中心位于青霞镇,占地600余亩,将通过对孵化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