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入 农民当股东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转化为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一年效果如何?——
□本报记者 陈碧红 文/图
5月29日,大邑县青霞镇万良菌乐园里,2000平方米的蘑菇房刚刚封顶。今年8月,这个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建设、占地12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由大邑县财政局移交给成都龙居土地整理合作社。
这对该社的全体365名社员来说是个好消息: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接手,不掏一分钱就能平均分得晒场、道路、树木、菇房杀菌设备等量化资产;整体出租给龙头企业后,还能获得更多收益。
同样是财政出资,相邻的崇州市则更多依靠农户自筹,按自筹资金比例,将项目资产量化给社员。
2014年,成都先后在崇州市、大邑县启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转化为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这项看上去为农民增收“锦上添花”的政策,在一年多时间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合作社+企业”——
一笔财政资金 算出双赢账
做了20多年的种植生产,成都龙居土地整理合作社理事长陈志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底气。
去年3月合作社成立后,他一度为生存焦虑不已。在大邑和崇州交界处的这个偏僻地方,即便以较低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仍难招到较好的项目。
不过,去年7月,龙居碰上了“好事”:成都市级财政出资600万,大邑县级财政配套60万元,在青霞镇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引进成都万良菌业开发有限公司,由龙居合作社按照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1200亩的高标准农田,再整体出租给企业经营和管护。“不仅合作社有了资金和项目,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还会按人头平均量化给每个社员。”陈志林说,社员前三年只获得固定性租金收入,从第四年起获得固定性租金收入和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的成长性租金收入。因此,万良菌乐园的建设得到了龙居合作社所有社员的积极响应。
对企业来说,这同样也是好事。万良菌业董事长张万良介绍,按照合作协议,财政资金不仅用于建设蘑菇房等项目内容,还包括项目范围内的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而言,至少省去了4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且政府参与的项目更有可信度。”
“自筹自营”——
要带动更多农户还需收益“示范”
相较于大邑县的“合作社+企业”模式,崇州市的“自筹自营”起步更早,但过程却相对要艰难些。
2014年初,崇州市6个符合条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合申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财政总投资20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90万元的方式,建设高标准农田7500亩,并包括育秧中心、粮食烘储中心等。项目建成后,将整体移交给合作社持有,进行自主经营和管护,社员则依据量化股权获得分红。
“这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崇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李永祥说。然而,推行却并不像想象般顺利。
位于隆兴镇的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这批项目中获得了438万的财政补助,将用于建设育秧烘储中心,而另有160万的资金缺口需要社员自筹。为确保公平公正,青桥合作社决定,社员按照各自入股的土地面积,以每亩1695元的资金筹资。
没想到第一轮募股,全社509户人只有89户愿意参加,仅筹资80余万元。
青桥村村民罗万才,是愿意出资的89位农户之一。他看准了周边乡镇对粮食烘干仓储的市场需求,但也能理解别人不愿意出资的心情,“尽管钱不是很多,但万一项目运营不走了,投进去的钱怎么拿得回来?”
为了进一步确保出资社员的利益,去年6月,粮食烘储中心建成投用,青桥合作社将89户出资社员划分出来,单独成立了青桥育秧烘储股份合作社。2014年11月30日,新合作社首次分红,社员户均分到1668元,预计2015年将是2014年的3倍。
今年5月,育秧烘储中心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加工车间。这一次,青桥育秧烘储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罗巡虎打算以同样的方式发动农户自筹资金建设,“有了第一次的示范,尝到甜头的农户们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先行先试”
农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
无论是引入企业,还是社员自筹,其目的都是通过财政补助资金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移交给农民或农民合作社持有管护,让越来越多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不过,在成都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自锦看来,与直接带动效益的烘干中心、仓储中心等产业项目相比,此次试点中建设的道路、沟渠等公益性资产,他更为关注。
“成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沟渠、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比产业项目花费少,但效果不尽理想。”孙自锦说,不少农户认为这些基础设施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很少有人去主动维护和管理。财政投入建设的项目移交当地政府以后,很容易出现“2年新,3年烂,5年废”的问题。
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打捆实施的子项目,崇州针对公益性资产设立了合作社集体股,并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大邑则通过合作社整体出租给企业的方式,交由企业管护。
不过,按照相关政策,财政资金应当平均量化到每个农户中,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资产分配仍与农户的出资情况挂钩。对此孙自锦表示,“这项试点工作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可借鉴,成都也是一边探索一边解决问题。”
经过一年探索,试点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截至目前,两地已带动2317户农民年增加财产性收入416.9万元;成都市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得到大幅提高,通过竞争立项确定项目区,按农民意愿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项目措施和具体建设内容,真正实现了“农民自主”。
据悉,2015年成都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扩面试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泽文)9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大邑县获悉,川西旅游环线大邑段大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并通车。负责该工程的成都路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川西旅游环线大邑段是成都市首批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