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理成为城市常态
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成都市自2014年底开启的“四改六治理”,既着眼于城市发展品质的提升,更关注群众当下的生活环境改善与提高的民生工程。
如何让 “四改六治理”这样的发展抓手和载体,能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实际上,在成都,从“北改”,到 “四改六治理”,城市治理的载体一直在丰富、深度一直在拓展。但一以贯之的,是不变的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下的成都城市发展态度。
在成都市决策层看来,其中要义鲜明:直面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精准治理。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正视发展中的问题
随处可见潺潺流水、片片花丛——这是大邑县蔡场镇万石村大小林盘整治后的效果。万石村党支部副书记贾朝炳说:“通过四改六治理,让我们这样较为偏远的农村也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
大邑县城管局局长余红云介绍,通过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为主、基础设施适当投入为辅的形式,2014年该县整治19个散居林盘(院落)示范点。“今年我们将再选取41个村(社区)整村开展农村环境治理。”
无论是位于山区的农村,还是闹市中的城中村,成都“四改六治理”直接瞄准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4年成都市GDP迈上万亿元新台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3%,列入国内“1.5线城市”发展方阵——成都速度,让人瞩目。
然而,与所有快速扩张中的城市一样,成都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城市发展速度与效率的矛盾:城市发展提速了,空气质量、黑臭沟渠、交通拥堵等问题却日益迫切;城市圈层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还存在客观差距;城市内部城中村与繁华商业区并存……
翻开成都市“四改六治理”十大工程,不难发现:既有针对大气雾霾、河渠污染、交通秩序、市容市貌这样普遍性难题的改善思路,又有针对棚户区、城中村、老旧院落、农村环境等这样“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城市发展不平衡将是永远的命题,以城中村来说,除了一些被新‘圈进\’城市范围的涉农社区,现在所谓的‘城中村\’在十多二十年前其实有些还是城市的发展中心。”成都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不仅要正视还要解决——这决定了半年治理成果的不断推进,只是航向深水区的新开始。
让“精准治理”成常态
8月10日,成都市发布新一轮扶贫开发划定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扶贫标准线——10000元。明年起,低于这条线的村落挨个排座次,最后100名,将被列为“相对贫困村”。
向相对贫困“开刀”,这其中体现的是一种***的思维。
精准二字,在成都城市治理和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曾断裂过。精准治理,成为成都发展一种常态思维。
2012年,着眼于城北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成都市开启史上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北改,涉及总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
可以看到,启动于2014年的“四改六治理”,是继“北改”之后,在全域范围铺开精准治理的体现——2015-2017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0.36万户;主城区老旧院落改造1500个,三环路以内97家老旧市场完成调迁改造;建成每平方公里4.7座公厕;农村场镇将享受与城区一样的环卫标准……
以成都市民张益的经历为例。
张益居住在成都市区秀水河道片区,半年前这里还被各种污水包围,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秀水河道片区所在的成华区专门成立了“黑臭河渠综合治理推进小组”,协调19个部门和14个街道办事处共同来对付黑臭河流。“到目前为止,成华区全区8家畜禽养殖户已全部关闭,具备条件的城区河道环境供水工程建设也将适时启动,通过引入清洁水源,逐步修复城区河道生态。”成都市成华区环保局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藻)有没有必要在乡镇层级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目前业界尚存在争议,广东、湖北、重庆等地均进行了有益探索。12月1日,记者从成都市大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该中心积极推进乡镇公共...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