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与四川日报征文活动综述眉山仁寿广播局记者潘建

四川日报 2012-09-03 17:57 大字

——“我与四川日报”征文活动综述

8月23日,眉山仁寿广播局记者潘建勇起了个大早,他将作为一名征文作者代表,去成都参加纪念四川日报创刊60周年新老报人·通讯员座谈会。

这次出行,缘于他此前参加的征文活动。7月18日,潘建勇翻开每日必读的川报,在看到“我与四川日报”征文暨寻找新老通讯员活动启事时,他激动了。“这是个好机会,我有好多话想说!”思考再三,他决定以20多年来给川报投稿的经历,来展现自己与川报的互动。

“我与四川日报”征文的“征集令”发出后,无数道记忆闸门打开,一段段温情故事跃然纸上。到8月15日截稿止,数百篇满载着读者朋友深情厚谊的稿件,从全国各地飞向四川日报社。

纵观这些征文,虽内容各异,思想共鸣却相同:他们都见证了川报60年来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守,见证了记录历史、传递温暖的川报力量。

60年的精彩——

一份新闻纸充满跨越时空的力量

他们,都爱看川报。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时代的眼光审视川报,看出了一样的精彩。

川报1952年创刊时,萧源锦正读大学,时年20岁。他从那时就天天看川报,在他眼中,要了解国家大事四川发展,川报是最直接的窗口。

何其敏,大邑县委报道组工作,是一位“50后”,与川报结缘29年。他经常认真研读川报上的各类新闻,在他眼中,川报是学习写作的好老师。

兰自涛,任职于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川报是这位“70后”外出讲课的必备教材之一。阅读川报,他认为可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

王黎冰,“90后”。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川报一直让他爱不释手,让他的内心找到一种平静。

……

他们,是数百位征文作者中普通的一员。这些稿件的作者年龄最大的83岁,年龄最小的才上大学,职业包括退休人员、老师、学生、医生、工人、农民等。

一张报纸为什么能风行60年?

答案就在这些征文中:这一份新闻纸,串起巴蜀大地上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展现出四川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进风貌。这一份新闻纸,充满跨越时空的力量,这份力量,让人开阔眼界、不断提高。

60年的坚守——

一份新闻纸成为社会进步推动者

1952年,就读于绵竹中学的刘先觉经过仔细了解后,给才创刊不久的四川日报写来一篇批评报道,写他家乡的一位副乡长横行乡里,仗势欺人,品德败坏。

不久,刘先觉收到四川日报编辑部的回信和 《四川日报特约通讯员证》。信中写到:“你的来稿已经采用。原稿已转至中共绵竹县委组织部。”

不到半年,副乡长被撤职了。

2012年,刘先觉把这件往事写进征文。文中写道:“我亲眼见证了四川日报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履行新闻事实记录者、舆论导向引领者、先进文化传播者、社会进步推动者的责任。”

记录真实、仗义执言,传递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是川报60年来不变的担当。她深入解读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生动展现各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经验,深刻鞭挞不良习气和错误做法,与巴蜀大地的发展同频共振。

73岁的陈述诗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征文中深情地谈到,40多年来,通过四川日报的宣传报道,彭州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最突出的是见证了龙门山镇宝山村由穷到富的巨变。“1970年8月,县上派我去采访宝山村贾正方,后来我在川报发表了《身残志坚创新业,宝山有位活愚公》。昔日的宝山村,真是‘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如今的宝山村变成了‘山清水又秀,村强民更富,村民住别墅,家家文明户\’的全省小康示范村。贾正方高兴地说,我们宝山村能在全国、全省有这样高的知名度,全靠党报宣传得好。”

陈述诗的感受不是个例。60年来,四川日报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作为正确舆论导向引领者、社会进步推动者的力量贯穿始终。

60年的影响——

一份新闻纸满载公信力改变个体命运

1992年,在泸州老家待业的周超文采访了邻村一个代课老师三代人照顾村里八旬五保老人18年的事,写成稿件寄给川报。

他没有想到,这条稿子,在寄出10天后,出现在四川日报头版,标题还套了红。更没想到的是,这条稿子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位是文中报道的周辅友,由一名代课老师转变为在编教师;另一位是周超文本人,这个农村小青年走上了他所憧憬的新闻写作之路,走出了偏僻山乡,就职于泸州江阳区委新闻中心。

60年,太多的人因为读川报、给川报写稿,改变了命运——

因为川报,李秀洋,南充一位普通农民文学爱好者,成为省作协会员。

因为川报,旺苍县的何学元成为“广元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家属全部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因为川报,华蓥的邱海鹰从厨师变身全国闻名的“新闻达人”。

因为川报,绵阳的李涛从一个新闻“门外汉”,进入新闻这行,如今已是地市级党报的总编辑、社长。

……

因为四川日报所拥有的公信力和在四川媒体中的引领地位,带动了历史洪流中的无数个体奋力前行。

编发和阅读这些征文,也让四川日报的编采人员和无数通讯员进一步坚定了新闻理想、深化了对四川日报编辑方针的认识,让川报力量薪火相传。

本栏撰文 本报记者 张杨本栏摄影 本报记者 汪维平

新闻推荐

政府采购国有资源处置建设工程招投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

政府采购、国有资源处置、建设工程招投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政府公共资源交易都颇有些“神秘”。如何防范腐败、杜绝领导干部对这些政府交易的干预行为?大邑...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