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挂包帮工作是否得民心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在
【核心提示】
●“挂包帮”工作是否得民心?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在凉山抽取6县18乡18个村进行入户调查
●民意满意率高达92.86%的同时,“形式主义”“帮扶规划脱离当地实际”的声音显得弥足珍贵
●调查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挂包帮”方式不应局限于送钱送物,应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7月23日,连续多日的阴雨终于停歇,普格县花山乡建设村大河坝小学虽然已经放暑假了,但校长王波时不时还要跑到学校看看,通过“挂包帮”活动建起来的新校舍“今年5月才投入使用,对它还充满了新鲜感”。“满意度调查没有抽到我,要是抽到我,我保证会填百分百满意。”说起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开展的“挂包帮”满意度调查,王波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开展了凉山州“挂包帮”活动民意调查,准确把握凉山活动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进一步探索“挂包帮”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目前,调查已全部结束。”日前,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队长李天寿告诉记者,调查发现,群众对“挂包帮”工作满意率为92.86%,认为“挂包帮”活动是一项解民忧、惠民生、助民富、顺民意、得民心的综合性工程。
目前,调查报告和详细汇总表已完成,提交到了州“挂包帮”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报告还将被省调查总队和国家统计局采用。
受益
建设村之变,从教育往外延伸
王波竖大拇指是有原因和理由的,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新村小校舍的建筑面积比原先的增加了好几倍,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空旷平整,厕所干净无味,一切都让王波觉得满意。
村小的变化得益于“挂包帮”活动的开展。
2010年,建设村被省教育厅列为“挂包帮”联系点。经过多次考察,省教育厅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拆除大河坝小学危房,并重新协调土地,建起了新的校舍。
“县教育局已经答应为我们新配备14名老师。”王波告诉记者,许多外村甚至是外乡的学生争相到大河坝小学报名读书。下学期,学校的学生将增加至600人,其中300名为寄宿制学生。
作为受援对象,建设村的受益情况并不限于此。
“省教育厅去年组织11名村干部和农民,到成都大邑县考察学习养兔技术。”村支书李顺才告诉记者,其后动员企业和干部职工,为建设村捐赠了6万多元,用于修兔舍和买种兔。目前,建设村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全村养兔数量超过300只。基础设施方面,省教育厅还帮助该村3组修建了3公里的通户硬化道路,还协调农业、水利等部门,在该村修建了6公里的水堰工程,解决灌溉问题。
“扶贫贵在扶智。”经过考察,省教育厅协助该村修建了70多亩蔬菜大棚,多次组织专家到建设村开展大棚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治培训。
3月14日下午,调查员蔡石嶙等人在建设村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份。村支书李顺才并未被抽为调查对象,但是他对调查员说,开展“挂包帮”,村民得实惠,大家都希望活动一直延续下去。
调查
252个调查样本,搜索真实民意
“这次调查对象是从对口帮扶的乡(镇)、村农民中随机抽取。”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综合科负责人王菱告诉记者,本次调查通过等距抽样,在17个县市中抽取了6个样本县,再在样本县中抽取乡级样本、村级样本和群众样本共计252个调查样本,严肃认真地开展调查工作。
调查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帮扶工作测评和帮扶工作调查三个部分。
3月13日下午,调查员蔡石嶙、车苇来到宁南县景星乡天鹅村开展调查,村支书李农林告诉2人,开展“挂包帮”活动以来,联系单位三天两头往村里跑,驻点干部和村干部同吃同住,关心村里的生产和村民的生活,切切实实给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2010年起,联系单位积极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淘汰甘蔗,种植蚕桑。
2011年度,凉山州“挂包帮”活动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州、县(市)、乡(镇)四级帮扶部门确定和实施帮扶项目4035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包括建设资金)381897.83万元。
在普格县永安乡永安村,群众听说调查员来调查“挂包帮”的情况,没等调查员发问卷,村民们就三言两语说起了开展“挂包帮”活动以来村里的变化。“我们建议,这项活动一直搞下去。”几名村民拉着调查员庞涛的手说,直到看到庞涛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村民们才松手。
调查发现,广大群众对“挂包帮”工作的满意率高,总体满意率为92.86%。通过两年的帮扶工作,凉山民生、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民生方面,全州14.1万户彝区“三房”改造、藏区5个牧民定居点212户定居房建设完成,1508户农村危房改造如期完工,“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首批47个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新村项目加快建设。发展方面,“挂包帮”活动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5538元,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稳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
建议
“输血”同时,应持续“造血”
在叫好声之外,有些声音因为真实更弥足珍贵。调查样本显示,10名调查对象认为帮扶部门存在形式主义;9人认为帮扶人员没有围绕帮扶计划,集中精力抓落实;14人认为帮扶规划脱离当地实际。
报告分析认为,这些样本透露出背后问题是:少数单位把帮扶工作简单理解成给钱给物,不注重从理念上、思路上和作风上去帮扶。甚至少数单位开展活动时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活动特色不明显、结合实际不紧密、工作成效不明显。
“基层农户真正需要的是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等智力帮扶。”李天寿介绍,不同部门帮扶的效果差异也较大,资金和实力雄厚的部门比资金短缺的部门帮扶效果明显好得多,而多数帮扶部门资金有限,帮扶能力也有限,更多只能从协调角度来着力,不少单位心有余而力不足。与之相对的是,帮扶对象也存在苦乐不均现象。
调查还发现,部分受援乡村和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好,少数乡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注重长远打算和发展。
返贫现象是调查中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农户在近期因为疏于生产,正出现返贫现象。
对此,调查报告中对凉山 “挂包帮”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首先要整合帮扶资源,转变帮扶方式。”李天寿说,要打破户、村、组、乡的界限,采取集中式、捆绑式,按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实施,增强帮扶效果。在帮扶方式上,由送资金、送实物的“输血”转变为送项目、送技术的“造血”,增强受援对象的“造血功能”,并在当地产业形成以后,积极搭建销售平台。“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科技、劳务培训等智力和技术方面的帮扶。”李天寿介绍,调查显示,近八成调查对象(200人)认为应该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近六成(147人)认为应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许多农户要求,多派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技术业务专家下基层,指导生产、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劳务培训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加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应重视彝区群众文化素质落后、学生流失的问题;在彝家新寨建设过程中,应继续加大国家投入力度,重点从生产、项目等方面扶持,引导农户积极开展生产活动,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本报记者 何勤华 李清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泽文成立于1993年的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是大邑县和芦山县交界处的一座野生动植物生活天堂。但保护区的成立,也给曾经“靠山吃山”的周边村民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如何在...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