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赵长保:四川模式为全国农村改革探索新路子

华西都市报 2017-05-17 04:05 大字

南充市西充县双龙桥村新貌。据四川在线

人物名片

赵长保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

赵长保,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农业部的办公室里采访到了这位农业改革领域的资深专家。

“四川总体上做得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成都周边的地区,也包括崇州、巴中、内江等地区。”谈起四川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果,赵长保娓娓道来,自2012年担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以来,赵长保多次来到四川调研,对四川的农村改革情况十分熟悉。

模式创新 体制创新

巴中探索农村房地预收储制度

2014年底,国家正式批复在23个省区市建立3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内江市中区、巴中市巴州区、彭山县获批承担10个试验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多个试验项目。

“四川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了很多新模式、新经验,符合四川本地的一些特点。”赵长保表示,四川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无论是在土地制度上,还是在经营体制的创新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巴中市巴州区探索的农村房地预收储制度就是赵长保所说的创新改革之一。记者从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了解到,巴州区探索允许6类宅基地使用权人申请宅基地有偿退出,包括在城镇已购有其他住房,退出的住房为非唯一住房的农民,这些农户通过自愿申请、经集体同意、乡镇复核、县区备案、公示认可、签订协议、兑现补助等多道程序后,可完成宅基地退出。

在退出的宅基地储备方式上,当地政府主导建立了中介平台,专门负责对宅基地进行收储、整理、利用,垫付宅基地预收储资金,解决管理不规范问题,保障公司、集体以及农户利益不受损失。此外,当地还保留了退出农民“收回”宅基地的权利,对于不能安稳生活进城的农民,在不低于2/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后,缴纳一定费用,还可以再按程序和标准获取宅基地的使用权。

据悉,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巴州区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1200余亩,新增耕地指标1100亩,整理土地8500余亩。通过试点,不但增加了进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和规模经营,带动了产村相融、助农增收。

多项改革 融合运用

崇州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四川农村改革试验区给赵长保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对多项改革的综合运用,“四川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制度创新,把几项改革融合到了一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崇州市是四川省的粮食主要产区,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面对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等问题,崇州推进了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探索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农业共营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当地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注册成立土地合作社。据了解,2016年崇州已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入社面积31万亩,入社农户9.09万户,占全市耕地面积、总农户的59%,全市粮食规模经营率达到70%以上。

在破解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上,崇州市通过搭建培育平台,选择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机农技能手为培育对象,由专家学者、农机推广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培养“职业农民”。截至2016年已培育“职业农民”7348人。

对于四川改革的总体情况,赵长保对记者表示,四川承担的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是所有省份中最多的,除了在单个点上的突破之外,整个改革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跟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四川为全国范围的农村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代睿

新闻推荐

成都首个环资庭 开审盗伐刑案

本报讯(见习记者徐毓蔚)昨(26)日,崇州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在街子镇古寺村公开庭审一起盗伐林木案件。崇州法院是成都第一个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基层法院,而昨天审理的盗伐林木案,是该庭正式设立后审...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