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州文化院坝有了“首席”和“堂主”

四川日报 2015-07-30 09:5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思忆

7月29日,崇州市桤泉镇,随着“说书人”骆学林的金钱板开打,余花龙门子的文化院坝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从去年开始,崇州市分乡镇、村组及聚居点等三个层级建设文化院坝,使这样的快乐变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如何保证文化院坝的正常运转,且为老百姓提供实惠的文化服务?崇州之行,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托管”新模式,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

崇州市羊马镇文化院坝的舞蹈排练厅里常常“人满为患”。“我们两个舞蹈排练厅,暑假期间一个专供少儿舞蹈培训,另一个成人舞蹈排练厅的档期从早到晚都排得满满的。”一到暑期,文化院坝的“首席”管家唐红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崇州市整合各方资源,将羊马镇的文化站升级成为多功能的文化院坝,并推出政府花钱购买社会力量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崇州市新星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唐红知悉此事后,便立刻着手准备材料,参加了文旅局托管文化院坝的招投标。

被授权托管文化院坝后,唐红带来了教育中心优质的美术、书法以及舞蹈培训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免费培训。

66岁的羊马镇居民胡熙是一名坝坝舞爱好者,经过教育中心专业舞蹈老师半年的培训后,与羊马镇坝坝舞队的队友参加了四川电视台《耀舞扬威》节目,并获得了三等奖。“我们这些老阿姨也过了盘舞台瘾。”

招募志愿者,本土文化能人派上大用场

“托管”是借助外力,如何让这种形式在基层落地生根?崇州市文旅局局长陈玲认为,文化院坝要有人气才能“活”,培养本土文化积极分子是关键。

在桤泉镇余花龙门子,退休教师骆学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堂主”。退休10年来,热爱写作和表演的他根据余花龙门子的历史掌故和好人好事自创了50多首金钱板。去年,骆学林见文化院坝招募志愿者,赶紧报了名。他每周两次在院坝里为老百姓说金钱板、讲故事,并取名为“骆学林说书堂”。

“说书堂一开讲,院子里就热闹得不得了。”负责管理余花龙门子文化院坝的崇州市海瑞博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倩倩告诉记者,说书堂开办半年来,不仅成为当地的品牌文化活动,还为骆老培养了30来个“忠粉”。

年轻貌美的付林凤,也是余花龙门子文化院坝的大红人。从事书法教育多年的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暑假一到,便为当地的孩子开起了免费书法培训班。

文化院坝开进农家乐,节约成本人气旺

建设文化院坝,崇州市也没忘记“精打细算”。像道明镇,就将文化院坝建在白塔湖景区旁边小有名气的农家乐竹艺苑里。

记者在竹艺苑看到,这里不仅有固定电影放映设备、图书、电脑、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还有文旅局配备的自行车,方便老百姓休闲健身。

“湖边的农家乐不少,最终选中竹艺苑,还是看中了店主赵思进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身份。”崇州市文旅局副局长石奕向记者介绍,文化院坝建成后,赵思进将农家乐的几个房间拿来做起了“竹编传习所”,同时,当地妇联也在竹艺苑里办起了“巧妹子”居家灵活就业竹编基地。

“竹编比赛、竹编经验交流会、竹编技艺活态展示……每月一个形式。”赵思进说,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不少游客也前来参加,文化院坝的人气越来越旺。如今,道明镇已有近20位妇女在文化院坝学竹编,并以此就业。

在石奕看来,这是一种双赢模式,“一方面,文化院坝开展活动能为赵思进的农家乐带来人气;另一方面,村民也学到了手艺,减轻了建设和宣传文化院坝的工作量。”

新闻推荐

八旬老妪状告儿子只求每月百元赡养费

辛苦将儿子拉扯长大,不但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儿子们还对她的赡养问题不断推诿,崇州市街子镇现年84岁老人廖惠群(化名),迫不得已将四个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记者2日从崇州法院获悉,该院怀远法庭8月前往当地...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