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午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巴栗坪保护站笼罩在雾气中保

四川日报 2014-12-02 11:39 大字

11月25日上午,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巴栗坪保护站笼罩在雾气中。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付强、保护站巡山员周红林和古永强整理着装有红外相机、帐篷和干粮等物品的背囊。“今天要抵达宽河坝宿营点,沿途安装红外相机,顺便做大熊猫固定样线监测,行程近10公里。”领队付强一边检查大家的装备,一边交代任务。

位于崇州市鸡冠山乡的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地处卧龙和黑水河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大熊猫邛崃山种群交流的关键通道和连接纽带,也是邛崃山系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0多名巡山员成为这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山野密林的守护者。他们护林防火、生态调查监测、动植物科考、打击偷盗猎,守护着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牛羚、珙桐、红豆杉等珍贵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一声令下,3人各自背起重约25千克的行囊出发。临行前,41岁的周红林特意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枸杞酒,“到时你就晓得用处了。”他对记者卖了个关子。“巡山不是游山玩水,绝大多数巡山路其实根本不是路,我们走的都是‘兽径\’”,有10年巡山经历的古永强介绍,野生动物跟踪调查,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走“兽径”是一条捷径,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没走多远,付强躬身在草丛捡起一个废弃塑料袋装进口袋里,“如果羚牛、黑熊误食塑料制品,会得消化道疾病。”

临近中午,大家吃块饼干,喝口矿泉水,就是一顿午饭。“野外巡护走路多,要尽量减轻负重,饼干容易携带和保存。”周红林说,“这东西吃一两天还将就,有时候要在山里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看见饼干就想干呕。”他大致估算了一下,他们一个月至少有20天行走在山林里,一年巡护里程累计在500公里以上。

3名巡山员都穿着一双蓝色麻布缝制的特殊袜子,袜口一直到膝盖下方。“这种袜子既能防植物针刺,也能防蚂蟥和毒蛇咬伤。”古永强说,保护区有种剧毒蛇叫菜花烙铁头,咬一口就没命了。“最怕撞上黑熊和羚牛。唯一的办法就是跑。”几年前,古永强和同伴在巡山路途中遭遇一只黑熊。“当时与熊的距离就10多米,幸亏我们身边有条岔道,赶紧跑。”回忆起当时情景,古永强还有点后怕。

巡山不能光靠胆子大、能吃苦,巡山员也要“能文能武”。“看,这是羚牛留下的脚印。”付强拿出GPS定位仪,标定该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在野生动物监测表上填上相关数据。熟练使用GPS、完成各类野生动植物数据监测都是巡山员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午5点,队员们抵达宿营点。付强和古永强忙着搭帐篷,周红林在一旁生火,准备做晚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烧水、泡茶、做饭,大家井井有条。“我的回锅肉相当巴适,来尝一口!”周红林夸奖着自己的手艺。“来,记者同志喝一口吧,天冷,暖和暖和身子。”古永强将那瓶枸杞酒倒在碗里递给了记者。饭后,队员们围在一起烤火取暖聊天。古永强介绍,保护区气温低,最冷到零下20多度,手和脚麻木完全不听使唤,甚至用针刺都感觉不到痛。古永强边说边撩起裤腿,“看,这些青一块紫一块的是伤疤,都是这些年在保护区里留下的。”“没有电,手机没信号,晚上我们就喝点酒,唱唱歌。”付强说,唱歌也不敢大声,怕惊扰附近的动物。“长年在深山老林里跑,顾不上家,对不起老婆娃儿,”提起家人,周红林声音变得低沉了。

第二天上午的巡山途中,眼尖的周红林在一棵树上发现一根缠绕的铁丝,断定盗猎者在附近安装了捕兽夹。果然在离树干约1米处的草丛掩体下找到了它,他小心翼翼地将捕兽夹触发捣毁。“进入冬季,野生动物的反盗猎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任务。”周红林表示。

队员们在一棵树上安装了一部红外触发相机。“每当我们在查看红外相机,发现拍到了野生动物,那是最兴奋的时刻。”付强骄傲地告诉记者,今年11月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在共有28个单位参与的“四川省第一届红外自动触发相机作品大赛”中取得了9项单项大奖中的4项,这正是对他们巡护工作的莫大肯定。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群众为上 民生为重

“刷一下”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本报记者黄泽君1月5日,邓德明还躺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病床上,接受治疗,因慢性肾炎从内江转院到成都,已经十天左右。“办理转院的时候,用医保卡刷一下即可,到时候出...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