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寂寞的山林也精彩

四川日报 2014-04-21 13:23 大字

为了那片绿,一守山林数十载——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文/图

崇州市综合林场是成都国有林场之一,23万多亩的国有林场里,有62位护林工人,平均年龄在46岁左右。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与山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每天行走在山林间”是这个群体工作状态最简练的概括。而这“简练”背后藏着多少平凡或伟大的故事?

4月15日早上7点半,从崇州市城区出发前往崇州市鸡冠山乡。在这里见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崇州市综合林场的3位护林工人,蒲庆国、任世全、黄成祝,他们已做好了出发准备——军绿色的迷彩服、黑色高筒靴、一辆已有“年岁”的摩托车。

打发孤单:

学几声鸟叫、摘几把野菜

8:30,三人出发了。蒲庆国介绍,他们三人负责的是崇州市综合林场斗篷沟工区的管护,8700亩林地被分成好几大片。他们的任务是看看有没有人进入林区生火、随意砍伐等。

斗篷沟的村民地震后,当地政府安置他们到沟外集中居住,这条沟变得十分安静,偶有村民进沟挖点山野菜。“汪,汪……”前行的路上,传来几声狗叫声。随即,蒲庆国“汪汪”几声算是“应答”。

“这条狗是我们的伙伴。每天巡山,往返一个来回至少要走20公里,累倒是其次,孤单枯燥才是难熬,平时大部分时间是1个人,因为管护的范围太大,走都走不过来。”

如何打发巡山时的孤单?干了几十年,每个护林工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蒲庆国喜欢听一听收音机,学几声鸟叫,跟山林里的鸟“互动”一下,黄成祝喜欢四处找一找山里独有的野菜,“这个季节,正是野菜多的时候,摘几把回去可以吃好几顿,都是绿色食品呢,城里人花钱还买不到。”

年纪最大的任世全最喜欢在巡山的路上“认树”。干了43年,任世全对这里的树都很熟悉,哪片林是哪时栽下去的都记得很清楚,“这一片树子是十几年前我亲自栽的。”在一片水杉林前,任世全停了下来,抬眼仔细望了望树的长势,“树长大了,我们也老了哦!”

简单午餐:

馒头花卷+榨菜+矿泉水

11:30,在一个靠溪边的小平地,蒲庆国拿出在乡上买的花卷、馒头、矿泉水,准备午餐。蒲庆国说,一个来回至少是五六个小时,中午一般都要在山上吃,山里不允许生火,“有时是馒头配榨菜,有时是饭团配榨菜,想换下口味的时候,就带包方便面干吃。”

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原本热乎乎的馒头已经冰凉。长期午餐都是简单应付,黄成祝的胃不太好,时不时要吃胃药。山上湿气重,风湿病是护林工人最容易得的职业病之一,“每次从山上回来,吃晚饭的时候都喜欢喝一二两白酒,驱驱身上的寒气。”

吃饭间,大家聊了起来。对于这份干了几十年的工作,任世全的感情很复杂,“几十年了,对林子确实有感情。但干这份工作不容易,除了身体上的考验外,还要面临着跟家人的长期分离。”每个月,任世全有8天的时间可以休假回家,其余时间必须呆在工区,“像春节这种重要日子,我们也很少能回家,一般四五年我们才能轮到一次除夕回家的假期。”

蒲庆国说,守林是一份孤单的工作,“我现在的工资是2000元左右一个月,儿子今年考大学,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新闻推荐

这里有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

应对农业“被边缘化”,农业专家研讨崇州“农业共管制”本报讯(记者蒋君芳)4月27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共同主办...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