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林旅局:自然保护区灾后重建见成效

今日崇州 2012-08-31 15:51 大字

保护区新建的宣教中心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巡护红外照相机拍摄的大熊猫图片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中,市林业和旅游管理局的主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加强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2008年以来,该局抓住灾后重建的时机,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巡查和监测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5·12地震保护区严重受灾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崇州市境内,地处邛崃山系东南支脉——龙门山中段东缘,总面积10141.4公顷。作为四川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它与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保护区、四川黑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一道构成了邛崃山系大熊猫保护网络,同时保护区也是大熊猫交流扩散的重要通道,在保存和保护邛崃山大熊猫核心分布种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被划为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地的核心区,并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中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保护区严重受灾。瞭望台倒塌,配套用房(保护站)成了危房;巡护监测线路部分受损,巡护监测数据库部分丢失;保护站通讯设施被完全破坏;办公科研设备部分损毁。区内地形地貌发生巨大变化,森林植被及大熊猫可食竹资源受损严重。

开展项目建设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灾害发生后不久,保护区积极对接灾后重建项目,先后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水国际等国际机构的援助,在最短时间内开展了保护站的日常巡护工作。2009年5月保护区开展了地震以来第一次大熊猫栖息地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野外工作历时二十余天,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位点20余处,牛羚、水鹿、小熊猫、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60余处。此次监测,一方面丰富了保护区的巡护监测数据库,另一方面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震后影像资料,实地勘测了“5·12”汶川大地震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震后大熊猫生存活动状况及栖息地损毁情况,为保护区灾后生态恢复建设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灾后重建开始后,保护区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时制定出灾后重建规划,先后开展了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2009年至2011年底,保护区先后利用国家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和国际基金会援助资金,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点撒播等形式恢复地震被毁植被300公顷。地震使保护区大熊猫可食竹受损严重,为促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产业开发,保护区及时在当地社区定向培育大熊猫食用竹700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熊猫食源供给短缺的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护区于2010年启动了保护站建设项目,新建了芍药沟和巴栗坪保护站。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在巴栗坪保护站新建了保护区宣教中心。该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学设计并承建,在建设的过程中秉承“不惊动保护区一花一草一木”的环保理念,建筑具备高强抗震、快速建造、舒适性强、造价适宜、绿色环保等优点。 

今年,保护区还对区内生态旅游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条生态旅游步道已经建成。该步道全长近三公里,游客沿途既可观自然风光,看原始森林,还可寻觅野生动物痕迹。

提高巡护和监测水平保护区管理上台阶

从2008年下半年起,在省、市等上级部门和国外非政府机构的支持援助下,保护区将红外相机技术用于日常巡护和监测,取得重大成效。 

截至目前,在保护区内放置的红外相机共计拍摄到野生动物的行为照片近7000张,包括大熊猫、牛羚、水鹿、苏门羚、藏酋猴、小熊猫、豹猫、斑羚、岩羊、黑熊、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近20种,部分珍贵照片被《国家地理》杂志、世界自然基金会及保护国际基金会网站采用。通过红外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另一方面可真实反映保护区灾后重建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成果。 

为了使大熊猫栖息地及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区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工作。升级工作先后通过了四川省林业厅、环保厅以及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正准备接受国家级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审查。

(戚琰)

新闻推荐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局管理的原公议敬老院位于公议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局管理的原公议敬老院(位于公议乡花果山社区11组)按照“公建民营”的方式对外公开招租。凡有意参加招租者,请于2012年8月31日至9月6日(法定公休日、法定节假日除外)每...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