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蜀州东湖三址
●张伯龄
崇州自古有东湖,东湖夜月艳崇州!
崇州历史上,自唐宋以来,吟诵蜀州八景的诗歌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唯爱东湖夜月圆,前村牧笛响悠然。市桥官柳依依绿,东阁红梅朵朵鲜。天目晓钟声八百,西江晚渡客三千。岷山晴雪无今古,白塔斜阳照九川。
此八景又称唐安八景、江原八景,还准确地称为州治八景。八景以州城为轴心,环布四周:东有东湖、东阁;南有前村、市桥;西有晚渡、白塔;北有天目、岷山。古人取景面面俱到,构思精细。八景以“东湖夜月”为首,并冠以“唯爱”之誉,可见其在崇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对此,一位中学生提出质疑:罨画池始建于唐,自古是崇州的掌上明珠,现在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蜀州八景中只字不提罨画池?这是八景诗最大的缺项和最大的失误。
这位同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虽由于不了解历史,指摘不当,但其小小年纪,勇于质疑,实属可嘉!
崇州之境于唐代置蜀州,州城逐渐建有二湖,均以波光潋滟、风荷烟柳著称:一为城中心之罨画池,一为西北隅之西湖。
罨画池又称东湖。今陆游祠大门侧立有《崇庆陆游祠记》的石碑,作者系崇州先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王文才先生。王先生在碑文中写道:“余更考之宋元地志,祠之所在,唐为东亭,少陵寄咏官梅处也,宋称东湖,清献留题之罨画池也。”可见东湖就是罨画池,罨画池就是东湖。由于罨画池在宋代别称东湖。故陆游诗中常将罨画池与东湖互用。如陆游当年从蜀州调往嘉州后,曾作《秋日怀东湖》诗,诗中有“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长是忆幽期”、“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之句。可见句中的“罨画池”,即诗题上的“东湖”。
州人之所以把罨画池别称为“东湖”,是和另一风景区“西湖”相对而言的。因为池居西湖之东,故称之为东湖,形成东西对应的态势,使州城特色鲜明。
星移斗转,皇朝数易。及至明代,罨画池终因未居城东,其东湖之称日渐淡出。州人另在东门近处城垣内之东南隅再掘一池,正式命其名为东湖,培植花木,增造亭榭,渐成胜景。每至月明星稀,游人赏月如织。明代崇庆州州牧杨高鹏《东湖夜月》诗云:
潭潭湖水郭之东,时有文章涣晚风。
月缺月圆亏更益,分明造化碧波中。
由“潭潭湖水郭之东”可知,明代已在城郭之东新掘了东湖,使崇庆州城内出现西湖、罨画池、东湖三个亲水园林。
清代州牧张象文写的“东湖夜月”诗,也有“湖光潋滟傍城东,此日追游景不同”之句,可见清代的东湖也名副其实在城东。查清嘉庆《重修崇庆州志》及光绪《增修崇庆州志》所载《城廨图》与《东湖夜月图》所绘之东湖故地,均在今正东街农贸市场与东门标准化菜市场之间的永康小区所在地。
人世沧桑,山河改貌。及至清代后期,定格于城垣东南隅之东湖,伴随着清王朝之日渐衰落终于风光不再,到民国年间,遂为一片民居和田园所取代,“东湖夜月”成为崇州人遥远的梦。
今欣逢盛世,崇州市人民政府拨地17亩,由成都圣沅房地产公司在面向成都之崇州东大门———长安东路入口处新建起一个风光旖旎的东湖,再现东湖夜月、东阁红梅、市桥官柳等历史景观,并注入指向当代国际生活之海派风情,以满足今人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之高品位追求。这就是崇州城市变迁中的第三个东湖。
为使今日东湖更好地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把崇州装点得更富诗情画意,我们期盼着东湖公园在东阁的基础上,注入更多更开放的内涵,真正成为崇州公众活动的场所,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公园!
新闻推荐
规范的专业卖场嘉庆公司技术人员在做售后服务汽车,汽车,走到哪里都是车。早晨上班的路上汽车拥堵,下班的路上更是每个红绿灯口都排起了“长龙”,有时候要等两三个红灯才能过一条街道。每到节假日...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