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蜀州艺苑民俗,地域文化底根

今日崇州 2011-10-28 15:40 大字

《崇州民俗志》编辑部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是我国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丛书,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首届民俗志的编修,成都地区是全国的试点,崇州又是成都的试点。这对崇州来讲,岂只一个“抢救”了得,更应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抢险”工程,之所以言“抢”,是因为好些民俗世象正在消亡或已经消亡;之所以言“险”,是因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遭遇一触即发的禁区、雷阵。非大义为正者,弗敢倡行。此,实乃中华文明之大幸。 

崇州的先民生生不息在“长江源头”(江原),那起伏的群山,那茂密的森林,那奔腾的江水,那无垠的平川,还有那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云……总使我们的先民与想象中的神、灵、鬼、怪生活在一起,敬畏、惧怕、祀祭、祈祷,由是,源自远古巫术的道教,诞生在公元142年的蜀郡江原县(今崇州市)鹤鸣山(今大邑辖)这片神秘沃土,融入民情,渗透民风,化成民俗,世代传承。这就是崇州地域文化的“根”,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为里人获得知识的宝库和凝聚力的象征。 

“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刘画《新论·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应劭《风俗通义·序》)。“国异政,家殊俗”(《汉书·货殖传》)。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所谓民俗,说白了就是民间风俗,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内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地方的民俗,实际上就是这个地方不成文的“法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涉及到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它是表现人们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一地区人民的生产能力、科学水平、道德情操和民间疾苦、欢乐以及他们的愿望和理想。 

当然,民俗的范围也不是宽泛无边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上、中、下三层文化,民俗只是中、下层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多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心理活动,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前进与变化。 

民俗内容丰富浩瀚,大体可分四部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精神民俗;四、语言民俗。试以崇州为例,就涵盖境内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农林牧副、工业交通、金融商贸、衣食住行、家族宗族、会社组织、教育卫生、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巫术禁忌、民间医药、民间科技、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曲艺游艺、体育竞技等方方面面的民俗世象。

如此庞大的文化内涵,融入了儒家的“和”、释家的“清”、道家的“正”,正清和三字,字字皆文章,这三个字融通互动构成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个中独具“人民性精华”的部分,虽处中、下层,然却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可惜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多数仍然笼罩在一层“象”(表面现象)的玄云里,起眼一看,好像都是过去那些“封建迷信”的事儿,任人说三道四,真个有失公允。 

关于“象”的问题,三国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也即是说,卦的“象”只是用来存卦的“意”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凭借卦的象,就可得到卦的意,即思想内容,在得到了卦的意之后,作为该卦的象,可以忘记,不必拘泥,也不必执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得意忘象”论。试举例说明,如乾卦与坤卦,是孔子及其门人运用易的哲学观点和卦的思维方式,从象数、义理和象数与义理的结合上,引而申之,推演出这两卦的“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就凝结在这两句名言之中。北大、清华就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自己的校训。很多人都知道这两句话,然有几个知道和这两个卦象呢?大可不必拘泥,大可不必执着,这就叫“得意忘象”———一把解读各种民俗世象的钥匙。 

“得意忘象”,就是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实质。比如徒步登山,常见路边岩脚下“衬”了各种长长短短的树枝枝、竹节节,此民俗世象的意思是:不管好大好重的石头压在身上,只要坚持前行遂了愿,晚上睡在床上,腰杆都不会痛一下。好美的祝福呵,好鼓舞人心的“行为”,谁见了都会动心,怎么也不会去拘泥质疑那些“枝枝节节”。再比如:大年初一吃汤圆,抢圆宝,祈发财;给长者祝寿,吃面喻长寿;新娘子坐的花轿内,拴捆芹菜,挂把剪刀,希望新娘子过门后“又勤又快”;给老丈人拜节后,往往得到一只鸭子或一架梯子的回赠,是希望女婿争上游,步步高。即便是从人家户逮了只小猫,也要有礼相送一支线、一袋盐,线长谐常,盐咸喻含,期望逮回去的猫,常含(逮)耗子保安康。还有烧香化帛、风水占卦……再换个角度讲,只要是虔诚祭祖或追奠亡人,谁会计较是烧钱纸还是烧花圈呢?更不会有人站出来指斥烧钱纸是“迷信”,要烧花圈才是“革命”。很多民俗世象里,都隐喻了一些美好理念和真诚祝愿,只要“得意”就好,“表象”是可以忘记或忽略不计的。应用“得意忘象”的原理解读民俗,方向对头,观念明确,视点集中,好些事儿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千万记住啦,是“可以忘记”,并非可以视而不见“象”这个载体,言有尽,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请多一点儿辩证法,请多一点儿诗意(想象力和善美之心)。 

民俗世象纷繁复杂,它从远古走来,一路风尘仆仆,难免粘泥带水,加之时风日下,物欲横流,更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正鉴于此,编辑部严格遵守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的原则;严格保持民俗志书文献的资料性、时效性和使用语言的叙述性;严格避免对志书所在地的现实情况作宣传性表述。在开展民俗文化普查基础上,上下齐心,历时三年,五易其稿,共七编,二十七篇,四百多目,二百余幅照片,七十多种附件和表录,计八十万言。整部志书,志传图考,架构恢弥,多说共存,详远略近,资料宏富,前所鲜见,填补了《崇州市志》的空白,堪称崇州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民俗百科。 

本民俗志不是美俗志,而是一部正反皆备、美陋杂陈的资料性著述。必然打上历史局限的烙印,必然留下历史走过的足迹,只有尽可能再现它的“原汁原味”,才更有利于比较、参悟、出新……让人美丑共识,裨益共享。 

故里先贤常璩《华阳国志·序志》云:“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彰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但愿《崇州民俗志》能成为一部这样的“善书”。任何书契的终极目标,都得作者读者一起努力才能实现,让我们一同直面所志陋俗而拚弃之,让我们一同直面所志美俗而弘扬之,都来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民俗文化的传承人,留住历史,留住记忆,让具有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这是何等功德无量的大业啊。 

愿与共勉,是为前言。 

(本文为《崇州民俗志》前言,该书近期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图书馆买啥书请你下订单

本刊讯2012年的报刊订阅工作已经开始,你希望阅览哪些报刊杂志,免费借阅什么书籍?你可以给市图书馆下订单。今年,市图书馆将订阅300种期刊、30种报纸和上万册图书。为更好服务崇州市读者,让读...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