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诚:亳州文化的“三个面孔”

亳州新报 2022-03-04 13:01 大字

亳州城市街头老照片程诚,安徽亳州人,九三学社社员。研究安徽文化、酒文化等,点校出版《道光亳州志》《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出版《亳州酒史研究》,参撰《宋美龄文集》《抗日战争图志》等,主编《聂广荣》《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等,先后在《山花》《安徽日报》等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2月27日下午,亳州一中“涡北大讲堂”新年第一讲开讲,亳州市文化学者程诚为一中部分学子做了一场题为《亳州文化的“三个面孔”》的讲座。讲座围绕“亳州的城”“亳州的人”“亳州的物”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亳州的城

在讲述亳州的城时,程诚提出古代亳州在中国具有极重要的地理优势。他从地理位置、亳州行政区划的变迁、亳州城池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娓娓道来。程诚认为,从历史来看,亳州的建城史经历了“大都无城”“无邑不城”与“药都酒城”三个阶段。

“大都无城”,商周至秦汉,是中国建城史的最初阶段,将近两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墙的,考古发现也未发现这一时期的亳州城址。

“无邑不城”,只要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围起来。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献中,充斥着关于城与筑城的记载;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也随处可见至今仍耸立于地面之上的斑驳的古城墙。自魏晋至民国,出现了建有防御设施与分工区的古代城池。宋真宗曾赐亳州城西门曰朝真,门楼曰奉元;北门曰均禧,门楼曰均庆。元蒙哥八年,张柔率山前八军筑亳州城。明清沿袭整修,直至上世纪50年代拆除。形成了以文庙(大隅首)为核心向四周对称分布的古城。

元末韩林儿称帝后,亳州人口在战乱中大量损失,以至于明清时从山西、山东迁移进来大量人口。移民城市的历史背景,使得亳州的民俗与生活习惯具有南北杂糅的特点。“枣山”“解手”“锅盔”均为其历史遗迹。

自清代始,民间商业繁荣,突破了城郭的限制,尤以北关和西关,涡河沿岸最为繁荣,逐步形成了以药都酒城为主要特色的城市文化。同时,亳州旧城区也是今皖北地区仅存的晚清建筑群。

亳州的人

程诚从亳州的姓氏讲解“亳州的人”。他认为,亳州少古姓,今天的亳州姓氏结构起源于明初大移民。为了充实中都,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目前的亳州人口主要来源于山西、山东地区,最为著名的发源地便是山西大槐树、山东老枣树。除了北方移民点,还有一些来自湖北、江宁的移民。移民来到亳州后,往往聚族而居,奠定了今天的姓氏分布格局。清末民初,亳州有八大家,即“姜、蒋、刘、李、耿、马、路、汤”,他们出将入仕,广置产业,影响至今。

程诚还着重点评了曹操,称其为悲情的枭雄,又详细地分析了曹操从大汉英雄逐渐向“白脸奸臣”转化的历史误会。

程诚表示,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历史中,有过无数成功的帝王将相,而一个既没有统一华夏,存在时间也仅仅维持了不足五十年的区域政权奠基者曹操,却吸引了超乎寻常的注意力,这确实是一个意外。得益于这种背景,曹操作为一个生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政治家,直至今日仍然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曹操不仅曾经身荷政治重担,还亲自指挥作战与参加战斗,写作诗篇,乃至日常生活的细节均有记载流传。古往今来非常罕见,没有多少人像曹操一样有个性,一样被“公开”。

程诚说,直到唐代,曹操都被列入历代帝王祭祀之中。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作《祭魏武帝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认为曹氏取代汉朝乃是天命所归,给予了曹操高度评价。

靖康之乱后,宋朝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皇室备受屈辱,被迫南迁,偏安南方的南宋朝廷出于政治需求,以蜀汉自居,以纲常理学评判历代君臣,改以蜀汉为正统,将曹操移除国祭名单,开启了数百年拥刘反曹的历史。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尤其重视祭祀历代帝王,自顺治帝至道光帝,每位清朝皇帝都要到历代帝王庙亲自祭祀。乾隆帝下令“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只要不是死于非命或亡国之君,都应该列入祭祀名单。最为可笑的一幕发生了,如东汉殇帝、冲帝这样的夭折孩童,唐僖宗、宋理宗这样的糊涂皇帝,建文帝、崇祯帝这样的失位之君……以及其他庸碌之辈都被列入了国家祭祀名单,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秦始皇、曹操和杨坚却只能靠边站,历史的荒诞可见一斑。

亳州的物

程诚表示,亳州商业自古发达,涡河天然的渡口和周围四通八达的水系促成了亳州水运的繁荣。涡河是亳州的母亲河,也是商文化的母亲河。涡河沟通了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商朝早期屡次迁都之址亦与之相近。涡河是商人迁都的重要路线之一,这条路线不仅寓意着商族的逐渐强盛,也是商族文化逐渐占据华夏族核心区域的体现。

商人是最早进行商业活动的部落之一,商汤先祖王亥曾驱赶牛羊与邻国贸易。唐代亳州更是天下“十望”州之一。亳州手工业亦十分发达,特别是丝织业和酿酒业。明清时期,亳州商帮踵接,钱庄林立,往来商户不绝,有“小南京”之美称。

亳药和古井贡酒更是驰名中外。《中国药典》上就有“亳芍”“亳菊花”“亳桑皮”“亳花粉”。清代桐城派诗人刘开的诗:“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生动地描述了芍药盛开时的美景。

明末清初,亳州已发展成全国著名的药会之一,外地客商多云集于此,其中在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三条街,有药行、药号、药店一百余家,多富贵大贾。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亳州以药材立市,药材产业闻名全国,截至目前,亳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

1963年,古井贡酒首次参加第二届全国白酒评酒会一举跻身八大名酒第二名,震惊全国。此后,又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三次蝉联名酒金奖。改革开放以来,白酒产业成为亳州地区的优势产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以谯城区古井镇和涡阳县高炉镇两个白酒产业集群区。拥有“古井”“古井贡”“高炉家”“金坛子”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亳州被评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

(记者路振杰通讯员田春光)

新闻推荐

训教管一体化 抓实役前训练

3月2日,涡阳县征兵办组织体检政考“双合格”应征青年,开展为期一周的适应性役前训练。在周密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严格按照军...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