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之后,“石雕小镇”吃上“生态饭”

亳州晚报 2021-11-29 09:09 大字

王志超对工人进行指导风景优美的石弓山

本报讯“本以为封了山,断了石雕的原材料,我这祖传的技艺将面临失传。没想到,现在比过去‘活得’还要好!”说起封山禁采以后的变化,涡阳县石弓镇石雕艺人王志超感慨良多。

石弓镇以境内的石弓山而得名。石弓山虽海拔仅70余米,却是方圆数百里唯一一座盛产青石的小山,山上的石头质地细腻、韧性强、无辐射。靠山吃山,当地人祖祖辈辈开山凿石,做成石磙、石槽等售卖,“石弓石雕”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100多年前,王志超的祖上就开始从事石雕手艺。如今,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弓石雕”的第五代传承人,王志超已是远近闻名的石雕艺术家。石弓石雕的雕刻刀法洗练,雕刻题材主要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及石坊牌楼、碑刻壁画等。

11月27日,记者在王志超的石雕加工厂看到,工人们正在石头上精心雕刻着各种图案,架子上摆放的作品个个栩栩如生。据介绍,目前该加工厂已被列为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工的石雕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在石弓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石雕加工企业还有十余家。

石雕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多年的开采也使石弓山遭到了严重破坏。2016年,涡阳县政府和石弓镇依法封山,严禁采石,并陆续投入400余万元对山体进行修复保护。这一做法让当地石雕企业断了“粮”,一些石雕企业不得不转行或停产。

如何在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之间找到一条出路?“非遗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但非遗的传承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石弓镇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引导各企业实行来料或半成品加工。

“镇里组织石雕艺人到山东、河北等地考察,那里不仅有青石,还有其他种类的石材,企业可以用不同的石材打造石雕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石弓镇人大副主席张爱民说,目前该镇所有石雕企业的原材料都源自外地,既发展了本地特色文化产业,也保护了石弓山。

“以前我们使用的石材较单一,现在有了汉白玉、花岗岩等多种石材,虽然从外地取材增加了成本,但订单也大量增加了,效益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越来越好。”王志超说。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对王志超进行了报道,使全国观众领略到了石弓石雕的精湛技艺。“我现在收了十多个徒弟,儿子也继承了这门技艺,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了!”谈到未来,王志超充满了信心。

(记者曾莹莹李明见习记者丁圆文/图)

新闻推荐

亳州市超额完成就业创业促进任务

本报讯今年以来,亳州市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公共服务,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通过支...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